医用不锈钢研究新进展

摘要:医用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以及成熟的生产加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齿科、心血管介入等医疗领域,以及各类外科手术工具,但仍然存在一些临床问题,并面临着其他生物材料带来的挑战。发展新型医用不锈钢,进一步提高医用不锈钢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在高氮无镍不锈钢、抗菌不锈钢、抗支架内再狭窄不锈钢等新型医用不锈钢研究开发方面的重要进展,展现了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和前景。

碳点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碳点是一种新型的零维碳基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低毒性以及表面易于功能化等诸多优点。碳点的出现为靶向递送药物实现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综述系统阐述了碳点作为载体在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进展。首先,阐述了碳点的分类以及合成方法;其次,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基于碳点的不同种类药物(化疗药物、光敏剂、光热剂等)的递送研究进展;最后,对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从事碳点在药物递送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些思路。

自驱动技术与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

摘要:传统的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电池寿命有限,难以为患者提供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和治疗,自驱动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介绍了自驱动技术的类型和原理,从供能、传感和电刺激3个方面回顾了自驱动技术在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中的应用,从自驱动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能源的收集和存储管理、植入物的长期生物相容性、电刺激的生物学效应3个方面展望了自驱动技术与植入式心脏电子医疗器件未来的发展方向。

细胞治疗药物:进展与展望

摘要:近年来,细胞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在疾病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在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迅速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细胞治疗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根据细胞治疗药物的分类,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细胞作为药物在相应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亮点;最后,对我国细胞治疗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特别关注了在基础研究、细胞药物化、工艺研发,以及政策层面如何进一步推动细胞药物的临床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静电纺丝技术在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有效方法。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的装置及基本原理,总结了溶液静电纺丝、熔融静电纺丝和离心静电纺丝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综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复合纤维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并指出了各自的不足之处,讨论了改进方法。同时,简要分析了静电纺丝技术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向医疗器械转化的问题与挑战

摘要:该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脑机接口技术取得的成果,以及脑机接口科研成果向临床医疗器械转化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对此,该文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常用的信号源,包括脑电图、皮层电图和皮层内电信号及其特点;其次叙述了对商用脑机接口产品的解码能力和信息双向闭环的考量,讨论了目前脑机接口商用机设计中存在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挑战;最后阐述了植入式脑机接口向医疗器械转化过程中,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资金和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问题。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胰腺癌靶向策略的新选择

摘要:胰腺导管腺癌 (PDAC)是一类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的恶性消化系统实体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PDAC组织中的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塑造了代谢异常的肿瘤微环境,导致临床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效果受限。纳米技术的发展为PDAC的高效药物递送和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靶向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PDAC治疗策略,并总结了本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用于高分辨率成像的肺器官芯片构建及肺炎模型应用研究

摘要: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道上皮是肺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参与抵御外来的颗粒物、病原体等,可将异物以痰的形式排出体外,对维护呼吸道正常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和哺乳动物模型尚不能完全模拟人体肺-气道微环境,在人体细胞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研究和药物研发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双通道肺器官芯片,通过改进制备工艺使其能够满足高倍镜极短工作距离的要求,用于高分辨率成像;实现了模拟人体肺-气道微环境的气液界面气道上皮培养,并且能够实时观察细胞与细菌的共培养过程,为体外研究气道上皮和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一个有力平台。

微流控离子浓差极化芯片研制及其生化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离子浓差极化(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ICP) 现象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在微纳交界面处的一种电富集现象,将ICP 现象与微流控分析技术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中带电粒子预富集、目标物分离、靶标物检测等领域。本文首先对ICP 原理及微流控ICP 芯片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总结了ICP 芯片的制备技术和方法,其中重点关注了微流道结构设计、纳米结构制备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首先对基础单通道ICP 芯片的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对并行通道ICP芯片结构以及集成多功能的微流控ICP 芯片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列举了ICP 芯片中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而,讨论了优化ICP 芯片的富集效能途径,可通过引入多场耦合、阀门控制等多种手段,实现对靶标物的富集效能优化。最后,针对ICP芯片在多种带电生化样本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指出ICP芯片在匹配检测目标生物特性方面面临挑战,需要提高富集效率和选择性,解决流体控制、混合及传输问题。可以看到,微流控ICP 芯片具有处理样本流量低、分离富集效果好、检测效率高以及易于集成化和小型化等优势,在生化检测领域展示出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实用前景。

基于结合纳米技术的细菌用于肿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诊疗始终是临床及基础科学的研究热点。近年,基于结合纳米技术的细菌已开发出多种肿瘤诊疗方法,与单纯的细菌诊疗方法比较,结合纳米技术的细菌诊疗方法可产生多重协同作用,从而提高肿瘤诊疗功效。将细菌的环境敏感性、趋向性、运动性和低氧生长等特性与纳米技术的可增加难溶药物溶解度、促进药物溶酶体逃逸、避免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清除等特性有机结合,构建新型细菌微/纳米诊疗平台,可实现肿瘤的精准诊断及药物控释。本文就近年结合纳米技术的细菌用于肿瘤诊疗的研究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一综述,以期为推动肿瘤诊疗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