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研发出密度低于水的液态金属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团队首次提出“轻质液态金属”的概念,研发出了密度低于水的液态金属复合材料,为打造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基础。该“轻质液态金属”是一种由空心玻璃微珠和镓铟共晶组成的非常规超轻材料GB-eGaln,其密度低于2.010g/cm³,甚至可达0.448g/cm³,比水更轻。经温度调节,该材料也可保持优异的适形性、导电性,可在完全柔软状态和坚硬状态之间自由切换。该材料可成型为薄片,也可构筑成三维立体结构,重复使用8 次后功能无明显损失,未来该材料可用于制造软体机器人及智能水下装置。(中科院网站)            
            
        打破太阳能规则:新型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创纪录的效率
                宁波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取得突破,首个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2.8%和耐久性能提高,为轻量化、高性能太阳能电池铺平了道路。(SciTechDaily.com)一项新的研究强调了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成功开发,其效率达到创纪录的22.8%,代表了柔性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重大进步。            
            
        窥视原子世界:钙钛矿研究的突破
                如果我们有能力实时观察材料内原子和电子的运动,许多科学和技术挑战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解决。对于卤化物钙钛矿(ABX3),一组越来越多地用于太阳能电池和量子器件等各种技术的钙钛矿(CaTiO3)结构物质,物理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解它们非凡的光学特性。            
            
        “电子墨水”可监测脑电波,有望拓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应用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团队首次发明了一种液体电子文身墨水,医生可将其打印在患者头皮上,作为传感器以测量大脑活动。该研究可为目前监测脑电波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有望改进非侵入性脑机接口设备的设计方式并拓展其应用范围。相关论文2日刊发于《细胞生物材料》杂志上。            
            
        铝电解迭代新技术在魏桥创业研发成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节能、降碳、延寿和环保,被业内誉为目前全球铝电解领域一项全新的迭代技术横空出世。8月10日,“铝电解一体化铜炭复合阴极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评价会在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