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2篇nature!石墨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石墨烯的研究再次迎来了重大突破。在权威科学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石墨烯的研究论文。其中一篇题为“Control of proton transport and hydrogenation in double-gated graphene”(本文重点介绍),另一篇为“Tunable superconductivity in electron- and hole-doped Bernal bilayer graphene”。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玮教授团队在离子电子学仿生神经突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与人工智能不同,生物智能采用离子作为信号载体,以神经突触和神经元为大脑的基本功能单元。通过化学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生物智能可以实现各种生理过程。这种计算机制使得人脑能够迅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展现出卓越的性能。离子电子学利用多种离子作为信号载体,能够携带丰富的生物兼容性信息,可直接在非生物与生物系统之间实现多种离子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有望打破非生物界面与生物界面之间的信息壁垒,在神经修复、脑机接口及混合人工智能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然而,如何在与生物突触动作电位相近的低工作电压下实现仿生突触的关键特性、并实现晶圆级制造,仍是一大挑战。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曲波、肖立新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取得钙钛矿光伏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曲波副教授、肖立新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高湿度条件下光伏活性黑相钙钛矿易发生相变的科学难题,采用“原位构建晶体覆盖层”策略,成功突破了高湿度环境下稳定制备高性能钙钛矿光伏器件的瓶颈。相关研究成果以“晶体覆盖层用于在潮湿空气条件下制备黑相FAPbI3钙钛矿”(A crystal capping layer for formation of black-phase FAPbI3 perovskite in humid air)为题,于2024年7月1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

中国科大在调控有机拓扑材料拓扑相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杨金龙院士团队李星星课题组在调控有机拓扑材料拓扑相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在二维有机拓扑材料中的有机配体上发生互变异构反应来诱导体系产生拓扑相变。相关成果以“Tautomerization Makes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in Two-Dimensional Organometallic Lattice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科学家成功解码“材料基因组”,有助开发下一代航空航天合金和半导体

我们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原子结构影响了原子间结合方式,而原子间结合方式,最终决定了材料的种类。换句话说,原子的结构和关系,直接影响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导致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能。现在,科学家实现了用3D“目光”看清这种结构关系,并解锁了原子在多种条件下的排列变化,无疑等同于有了一把开门钥匙,门内则是新一代材料的美好世界。

打破太阳能规则:新型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创纪录的效率

宁波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取得突破,首个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2.8%和耐久性能提高,为轻量化、高性能太阳能电池铺平了道路。(SciTechDaily.com)一项新的研究强调了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成功开发,其效率达到创纪录的22.8%,代表了柔性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重大进步。

三星电子公布人工智能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三星电子日前在美国硅谷举行“2024年三星代工论坛”,表示2027年将引入尖端晶圆代工技术,推出两种新工艺节点,形成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研发、代工生产、组装在内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开发报道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

近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团队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s Potentiate Radionuclide Therap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类核药物设计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及优异的临床研究数据,有望改写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该工作基于现代共价药物分子工程发展了一类新型药物形式,即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 CTR),并从分子、细胞、小鼠及患者层面验证了该平台技术的有效性,突破了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为泛癌种靶点)靶向放射配体因肿瘤摄取、滞留不足导致疗效不佳的瓶颈(图1)。据了解,这是Nature杂志自1977年以来首次发表核素治疗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