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产业链发展趋势研究
负极材料由负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负极材料按所使用的活性材料的不同,可划分碳系材料(石墨、无序碳、石墨烯)和非碳系材料(硅碳复合材料、钛酸锂等)。
人工智能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情况与近期成果
人工智能在材料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材料发现和设计、材料特性预测和模拟、材料制备和工艺控制、材料性能评估和优化、材料质量控制和缺陷检测等。
突破关键器件,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投产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其精度可达到每2000万年误差1秒。近日,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天津华信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泰)落成投产。该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台,它的投产表明我国在芯片原子钟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突破关键器件“卡脖子”问题,满足了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
金属研究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由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黑色金属与生态材料技术研究生院的hyyoung Seop Kim教授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在读博士Jeong Ah Lee所在的研究小组最近与巴西吉拉斯州米纳斯联邦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系的Figueiredo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最优的人工智能模型来预测各种金属的屈服强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金属研究中的时间和成本限制。该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金属与材料工程杂志Acta Materialia。
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李万万团队成功创建了量子点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平台
通过荧光编码的纳米微球,只需不到十分之一毫升的血清就能一次检测至少7种肿瘤标志物或者15种自身免疫疾病指标……近日,第一教育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万万研究员团队实现了从量子点荧光微球、检测分析仪到配套检验试剂的完整全链条技术突破,成功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点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平台。核心技术被国外“卡脖子”?历经18年,李万万研究员团队交上一份“中国智造”答卷。
江西理工大学在微电子电路用低温银系墨水材料创新实现新突破
近期,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针对江西省南昌市相关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需求,致力于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创新产业化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