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网级存储的可充电镁电池

可充电镁电池(RMBs)由于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和地壳中丰富的镁元素而成为锂离子电池以外的能量存储设备。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阴极材料,这种技术的商业化一直受到阻碍。现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的RMBs阴极材料,利用增强型岩盐结构,即使在低温下也能实现高效充放电。

使用真空蒸发工具释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潜力

在寻求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的过程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被证明是一个有前途的技术。钙钛矿卓越的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和多功能性使它们成为彻底改变可再生能源的有希望的候选者。然而,大规模采用的道路面临障碍,其中之一就是需要精确和高效的制造工艺。这就是真空蒸发工具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产而大放异彩的地方。

可以弯曲并浸泡在水中的太阳能电池

RIKEN紧急物质科学中心(RIKEN Center for Emergent Matter Science)的研究人员和合作者开发了一种既防水又柔韧的有机光伏薄膜,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放在衣服上,并且在被雨水甚至清洗后仍能正常工作。

日本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开始量产

德山(山口县周南市)与BioCoke Giken(东京都千代田区)近日开始合作批量生产氢化镁(MgH2),德山工厂安装了用于生产氢化镁的氢化反应器,目标是每年生产30吨。

首个轨交工程车用类固态电池系统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动力子公司风帆公司首个轨道交通工程车用类固态电池系统研制成功。该电池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车,在城市地铁车辆早晚出入库检修维护及地铁紧急故障等工作中有效发挥牵引作用,电池容量达420Ah,标称电压819.2V,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等特性。风帆类固态电池系统替代铅酸电池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车,进一步拓展了锂电产品的应用市场。

中科院金属所新型低成本铁基液流电池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腐蚀电化学课题组在新型低成本铁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研究人员在前期全铁液流电池研究工作基础上(J. Mater. Chem. A,2021,9,20354;Small,2022,2204356),以铁负极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为切入点,先后通过电极界面缺陷设计和极性溶剂调,成功实现了充放电过程中铁单质在电极纤维表面的均匀沉积和溶解,并且进一步通过弱化水合氢键网络作用,实现了-20℃低温条件下电解液不凝固及电池稳定运行,有效突破了现阶段全铁液流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瓶颈,相关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Small杂志上,硕士生宋袁芳、博士生杨静分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李瑛研究员、唐奡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负极材料产业链发展趋势研究

负极材料由负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负极材料按所使用的活性材料的不同,可划分碳系材料(石墨、无序碳、石墨烯)和非碳系材料(硅碳复合材料、钛酸锂等)。

离子诱导场筛选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运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波茨坦大学(University of Potsdam)、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y of Berlin)、伍珀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Wuppertal)、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中国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ürnberg)和HZB的研究人员已经表明,离子诱导场筛选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运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