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石膏制备建筑材料现状及技术路线分析

摘要: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生态环保产业相应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本文分析了大宗工业固废磷石膏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技术及产品。指出现有磷石膏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需要多元化,提高热量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Ⅱ型无水石膏产品能有效降低磷石膏中磷,氟化合物和有机质的不利影响;α-半水石膏产品有较高的强度,低标准稠度用水量;这两个产品是磷石膏在建筑材料领域无害化利用的方向。流态化煅烧直接换热制备Ⅱ型无水石膏,β-半水石膏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这个技术将为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多元化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织物类膜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摘要:织物膜材因其轻质、高强、耐候性及加工运输便捷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应急救援、航空航天、工业及军事等领域。近年来,为精确分析织物膜结构并推动其在不同领域应用,织物膜材的力学性能成为研究焦点。为此采用CiteSpace对国内外20 余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阐述了织物膜结构研究热点的演化进程,并系统分析了织物膜材测试方法、力学性能及宏–细观本构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梳理发现国内膜结构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找形和静力分析,随着膜结构在我国不同领域的深入运用,相关研究逐渐扩展到材料的本构模型、强度准则、结构风致灾变等方面:1) 织物膜材的拉伸性能与其细观结构、基布编织工艺、涂层工艺及纤维类型等多种因素相关,呈现典型的各向异性,其抗拉强度随偏轴角度的增加呈现“U”型和“W”型两种变化特征。2) 双轴剪切测试法可使得试件核心区域的剪应力呈均匀分布,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膜材剪切性能测试。3) 膜材撕裂强度受测试方法的影响显著,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材料撕裂性能上,初始缺陷对膜结构的静、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需进一步明确。4) 目前关于膜结构连接部位的研究多集中在膜片与膜片热合连接试件的面内拉伸性能上,忽略了面外荷载下连接部位易出现的剥离破坏。5) 织物膜材本构模型分为细观机理模型与宏观唯象模型,现有的宏观模型基本实现了膜材非线性、非弹性、黏弹性等力学特征的描述,细观模型多注重拉伸刚度预测,缺乏对抗拉强度预测的相关研究。织物膜材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一些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1) 现阶段织物膜材分类依据单调,未考虑预定用途和特性差异,有必要对其分类依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2) 撕裂破坏是膜结构的主要破坏模式,但现行设计规范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3) 面内拉伸试验难以反映膜材热合区域真实的应力状态、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热合焊接工艺对拼接膜材性能的影响机理有待研究。4) 目前关于织物膜材以及连接部位的疲劳性能研究极少,膜材的疲劳损伤机理尚未明确。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摘要: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跟传统现浇结构截然不同的施工工艺及节点构造,并能方便地与预应力、新材料等技术有机结合,突破了现浇结构的一些局限,因而能带来良好的结构体系性能、乃至新颖的结构体系形式,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目前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但现阶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繁多,发展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本文从体系形式、优缺点、试验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空间盒式结构与模块建筑结构等几类适用于多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聚焦于体系层面、尤其是装配式混凝土抗侧性能的特点,重点介绍并梳理了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理论研究及发展应用提供相应参考。

大跨径钢混组合箱梁工厂化制造关键技术

摘要: 采用新型材料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的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具有高抗压、高抗拉、高弹性模量的优点。在不改变钢混组合结构优良力学性能的前提下,较传统钢混组合箱梁可有效减小桥面板的结构尺寸,达到减轻组合梁自重,提升大跨径跨越能力的优势。虽然该新型钢混组合箱梁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桥面板预制精度高、开口钢梁刚度弱、几何尺寸控制难度高、桥面板与钢梁叠合精度要求高、节段匹配及预拼线形要求高、湿接缝施工中钢筋定位尺寸和结构尺寸的二次变形控制难度大的施工难点。现有施工技术无法满足施工质量和精度控制目标,为此本技术针对该新型钢混组合箱梁的工厂化制造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一整套的技术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1) 研发了混凝土桥面板高精度预制技术,该技术通过基线法控制预埋件制作精度、大型高精度组合式模具的应用和智能化生产线的标准化预制工艺,实现对新型钢-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钢筋和预埋钢构件的精确定位及整体外形尺寸的精确控制。2) 研发了钢混组合梁高精度总拼技术,该技术通过带拱无裕量连续匹配总拼、测控网测控、匹配约束定位工艺、预制桥面板高精度叠合工艺,实现对新型桥面板钢混组合箱梁高精度总拼控制。3) 研发了纵向湿接缝施工精度控制技术,该技术通过刚性支撑复原系统、可调式组合湿接缝底模、高精度钢筋定位模具及智能化湿接缝施工生产线,实现湿接缝钢筋高精度定位及组合梁整体尺寸精度控制。目前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京长江第五大桥跨江主桥的钢混组合梁的工厂化制造,通过检测验收及桥位的安装验证,实现了新型钢混组合箱梁制造精度控制目标,保证了桥梁顺利安装架设。

轧制产品组织性能柔性控制在建筑和汽车用钢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以建筑和汽车用钢为例,介绍了轧制产品组织性能柔性控制技术在不同类型钢种开发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一钢多能与组织性能柔性控制的关系和实现方法。介绍了超细晶粒钢中晶粒细化机理、晶粒尺寸与强度的关系。对新提出的UniSteel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UniSteel衍生的HSLA、DP、Q&P和PHS等钢种的组织性能柔性控制方法进行了阐述。

高稳定性超疏水水泥基材料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 要: 通过改性铜网复刻和SiO2相结合共同作用构建水泥基材料微纳米粗糙表面,并采用十八胺接枝腐殖酸作为低表面能物质修饰该表面制备出高稳定性超疏水水泥基材料涂层。研究了涂层中掺入不同浓度SiO2及改性铜网复刻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并测定出SiO2掺入最佳浓度。关键词: 超疏水;水泥基材料;表面特性;微观结构;吸水量;稳定性

钢纤维取代部分钢筋的地坪设计及应用

摘要:随着重载地坪建造技术的更新迭代,钢纤维混凝土相较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在施工成本、工艺和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工作提出了地坪设计中钢纤维取代部分钢筋的设计方案,通过计算验算了掺有钢纤维的混凝土的荷载承载力,并总结出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优势和应用场景,可为同类施工设计及计算方式提供参考。

高强结构钢连接研究进展

摘要: 高强钢用于钢结构可节省用钢量,降低钢结构制作、运输和安装成本。由于高强钢力学性能与普通钢具有不可忽视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高强结构钢应用研究工作。高强钢结构在工程中应用除需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外,还需为高强钢构件之间设计高效的连接以形成安全、可靠的结构。关键词: 高强钢结构; 焊接连接; 螺栓连接; 研究进展

中国大跨度桥梁最新进展与展望

摘要:调研国内外特大桥的应用现状,中国大跨度桥梁近15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9年12月,世界上已建成的大跨度斜拉桥前10座有7座在中国、世界上已建成的铁路/公铁两用斜拉桥跨径排名前8位均在中国、世界上已建成的大跨度悬索桥前10座有6座在中国。归纳与总结中国大跨度桥梁在新结构、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大跨度桥梁建造技术将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大跨度桥梁基础将会多元化发展、更高强或新型材料将会用于大跨度桥梁、大跨度桥梁新装备与新技术将会不断涌现。

铁路无涂装耐候钢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摘要: 研究目的:无涂装耐候钢桥梁已成为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钢桥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应用较为广泛。而我国无涂装耐候钢桥梁起步较晚,缺乏成功应用的经验,更无可执行的设计和制造规范。本文依托拉林铁路藏木大桥开展铁路无涂装耐候钢桥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积累无涂装耐候钢桥梁在设计和制造中的经验,为铁路无涂装耐候钢桥梁技术规范的编制和在我国铁路桥梁上推广应用打下基础。研究结论:(1)根据钢材受力和耐久性要求,提出了无涂装耐候钢力学性能、焊接性能、耐候性能等要求,完成了耐候指数大于6.5的桥梁用无涂装耐候钢化学成分设计和试验;(2)基于易于形成和保护稳定锈层,提出了无涂装耐候钢桥梁结构构件和排水布置细节设计要求;(3)提出了针对耐候钢特点的制造要求;(4)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无涂装耐候钢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起到参考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