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复材成型工艺遇到3D打印后的创新路径

摘要:复合材料的性能与金属材料相比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设计自由度更高、易于整体成型以及轻量化等优良特性。然而传统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如缠绕、模压、拉挤、热压罐、树脂传递模塑等)均存在复杂结构难以成型,开发前期需要开模等工序,严重影响了产研前期研发进度。探索3D打印技术制造复合材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趋势,有望突破传统复合材料成型的限制,带来复合材料制件领域成本大幅度降低和时间大幅度缩短的变革。高性能复合材料3D打印通常涉及短/长纤维增强尼龙(PA)、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酮(PEKK)、聚醚酰亚胺(PEI)等材料。FDM挤出3D打印工艺是复合材料产品开发的重要选择。

碳/碳热场材料崛起

摘要:碳/碳热场材料是光伏单晶炉生产中所必需的耗材,主要产品形式为单晶拉制炉的坩埚、导流筒、保温筒、加热器等,在不同的部件,以等静压石墨为主流的石墨热场材料,在2016年之前,能满足拉制的要求。但随后,碳/碳热场最近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技术将重新发现镁材料的应用价值,定义电动汽车的生产

埃隆·马斯克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子上的一辆风火轮玩具车,问道:“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制造玩具车的方式制造真正的汽车?”这个问题反映了汽车制造商试图测试汽车工业中一体化整合和轻量化结构的极限。一家设备制造商应对了马斯克提出的问题——总部位于意大利Brescia的意德拉Idra公司,与特斯拉合作开发了现在被称为一体化压铸机(giga-press)的大型冷室高压压铸机,该压铸机大到足以通过一个工序铸造车辆的大部分部件,从而消除了对多个结合件的需求。

“镁合金锻造轮毂”被两部委列为重点应用示范产品,产业链协同推进应用

近日,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两部门印发《2023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方向和推进机构名单的通知,启动2023年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工作。经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等环节,确定了2023年度36项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方向、推进机构和参与单位名单,并正式公布。

突破关键器件,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投产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其精度可达到每2000万年误差1秒。近日,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天津华信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泰)落成投产。该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台,它的投产表明我国在芯片原子钟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突破关键器件“卡脖子”问题,满足了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

碳纤维复材在氢气储存和电池包壳体的应用现状

摘要:通过调研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储存及电池包壳体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讨论高压储气瓶及电池包壳体的分类及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从内燃机到新能源内燃机的嬗变

最近,有关氢内燃机研发及应用的消息频繁曝光。比如,博世宣布,计划在今年推出首款用于卡车的氢内燃机,以补充其现有的产品阵容;又如今年1月,总投资6亿元的中关村道依茨氢气内燃机合资项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签约落地,双方将致力于快速将氢内燃机技术与环保体系相结合,抢占氢能源示范应用场景及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力争达到45%。政策的另一面,正是对内燃机行业转型发展的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