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多项“全国首例”,海珠湾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7月15日,西线“大道先锋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顺利抵达接收工作井,这标志着由广州交投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海珠湾隧道工程盾构隧道段实现双线贯通。
高温合金:航空发动机关键战略材料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是航空工业中技术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部件之一。而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决定航空发动机性能的重要瓶颈。高温合金作为一种能在600°C以上及一定应力条件下长期工作的金属材料,很好地满足了现代航空发动机对材料的苛刻要求,因此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随着航空装备的快速发展,对配套航空发动机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性能高温合金的研制是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的短板之一,国内目前仅有少数公司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供需缺口巨大,国产替代空间十分广阔。
江西理工大学在微电子电路用低温银系墨水材料创新实现新突破
近期,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针对江西省南昌市相关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需求,致力于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创新产业化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
厚度0.2mm,河南钢铁集团冷轧薄规格轧制水平突破厚度设计极限
近日,河南钢铁集团安阳基地冷轧(公司)作业部成功轧制0.2mm冷轧带钢,大幅度超出酸轧机组轧制厚度设计极限,实现重大突破,该产品轧制水平在行业同类机组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李万万团队成功创建了量子点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平台
通过荧光编码的纳米微球,只需不到十分之一毫升的血清就能一次检测至少7种肿瘤标志物或者15种自身免疫疾病指标……近日,第一教育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万万研究员团队实现了从量子点荧光微球、检测分析仪到配套检验试剂的完整全链条技术突破,成功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点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平台。核心技术被国外“卡脖子”?历经18年,李万万研究员团队交上一份“中国智造”答卷。
突破关键器件,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投产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其精度可达到每2000万年误差1秒。近日,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天津华信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泰)落成投产。该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台,它的投产表明我国在芯片原子钟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突破关键器件“卡脖子”问题,满足了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
人工智能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情况与近期成果
人工智能在材料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材料发现和设计、材料特性预测和模拟、材料制备和工艺控制、材料性能评估和优化、材料质量控制和缺陷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