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超材料与超材料智能
摘要: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团队联合以色列理工学院Ido Kaminer教授团队以“A guidance to intelligent metamaterials and metamaterials intelligence”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综述论文,探讨了智能超材料与超材料智能的重大进展。浙江大学钱超研究员为第一兼通讯作者,陈红胜教授为通讯作者。
又一全球钙钛矿巨头入局BIPV
2023年6月,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王卓奇在国际绿建大会介绍,纤纳光电作为全球知名的钙钛矿光伏技术、产业化领军企业,不断进行自身技术的开拓与迭代,公司推出的钙钛矿纤绘系列彩色组件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城市多能互补、建筑综合供能等低碳场景。
“镁合金锻造轮毂”被两部委列为重点应用示范产品,产业链协同推进应用
近日,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两部门印发《2023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方向和推进机构名单的通知,启动2023年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工作。经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等环节,确定了2023年度36项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方向、推进机构和参与单位名单,并正式公布。
碳纳米管的制备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碳纳米管为管状的纳米级石墨晶体,是单层或多层的石墨烯层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状结构。自1991年正式发现碳纳米管以来,其独特的结构以及优异的力学、电学、化学等性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诺贝尔奖获得者、碳60发现者之一R.E.Smalley曾称碳纳米管将是“为人类创造奇迹的新材料”。
人工智能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情况与近期成果
人工智能在材料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材料发现和设计、材料特性预测和模拟、材料制备和工艺控制、材料性能评估和优化、材料质量控制和缺陷检测等。
突破关键器件,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投产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其精度可达到每2000万年误差1秒。近日,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天津华信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泰)落成投产。该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台,它的投产表明我国在芯片原子钟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突破关键器件“卡脖子”问题,满足了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
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李万万团队成功创建了量子点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平台
通过荧光编码的纳米微球,只需不到十分之一毫升的血清就能一次检测至少7种肿瘤标志物或者15种自身免疫疾病指标……近日,第一教育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万万研究员团队实现了从量子点荧光微球、检测分析仪到配套检验试剂的完整全链条技术突破,成功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点液态生物芯片技术平台。核心技术被国外“卡脖子”?历经18年,李万万研究员团队交上一份“中国智造”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