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开发报道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

近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团队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s Potentiate Radionuclide Therap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类核药物设计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及优异的临床研究数据,有望改写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该工作基于现代共价药物分子工程发展了一类新型药物形式,即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 CTR),并从分子、细胞、小鼠及患者层面验证了该平台技术的有效性,突破了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为泛癌种靶点)靶向放射配体因肿瘤摄取、滞留不足导致疗效不佳的瓶颈(图1)。据了解,这是Nature杂志自1977年以来首次发表核素治疗相关的工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曲波、肖立新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取得钙钛矿光伏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曲波副教授、肖立新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高湿度条件下光伏活性黑相钙钛矿易发生相变的科学难题,采用“原位构建晶体覆盖层”策略,成功突破了高湿度环境下稳定制备高性能钙钛矿光伏器件的瓶颈。相关研究成果以“晶体覆盖层用于在潮湿空气条件下制备黑相FAPbI3钙钛矿”(A crystal capping layer for formation of black-phase FAPbI3 perovskite in humid air)为题,于2024年7月1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

不依赖现有计算机芯片制造工艺,电子元件轻松实现自组装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自组装电子元件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创建二极管和晶体管,为未来自行组装更复杂的电子设备铺平了道路,而这一切都不依赖于传统的计算机芯片制造工艺。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材料视野》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