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金属激光增材制造研究及应用进展

摘要:极端服役环境对空天等核心构件可靠性和集成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单一材料体系和制造工艺难以满足复杂性能需求。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是实现异质金属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但异质材料兼容问题(易诱发缺陷、加工参数响应不一等)限制了高质量异质界面的形成,这对于制造装备与连接工艺提出了更高挑战。本文基于异质金属激光增材制造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异质金属成型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回顾了近年来异质金属体系的发展及空天领域应用,从送粉方式、复合制造等方面介绍了激光增材装备的改进策略,总结了近年来激光增材技术在连接方式、参数调控、监测预测和前后端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这一技术的共性及难点问题给出了展望与思考。

探秘高熵合金纳米材料:催化领域的一次飞跃

摘要:高熵合金是一种由5 种或更多的金属元素以相等或接近相等的比例组成的新型合金,具有灵活可调的多元化结构和潜在的特性。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可控合成纳米尺度的高熵合金成为现实,因其独特的微观结构、优异的热稳定性,高熵合金纳米材料在电/热催化和清洁能源转换等方面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本文主要介绍对高熵合金纳米材料的基本见解、先进的合成和表征技术并讨论其催化应用。

酸洗和磷化对钕铁硼磁体表面涂层性能的影响

摘要:通过铜加速酸性盐雾(CASS)试验、高压加速老化(PCT)试验、冷热冲击试验以及划格试验,对比了酸洗和酸洗+磷化预处理钕铁硼磁体对其表面纳米涂层耐蚀性、抗老化性、抗冷热冲击性和结合力的影响,以期在钕铁硼防腐涂装生产中开发出更高效、环保的工艺。关键词:钕铁硼磁体;酸洗;磷化;纳米涂层;防腐蚀;结合力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

摘要: 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因为具有温度感知和驱动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阐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分类以及与形状记忆效应有紧密联系的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原理,最后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

智能微/纳米容器的制备及其防腐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智能涂层一直是涂层领域关注的重点。微/纳米容器在智能涂层中的主要作用是容纳缓蚀剂或活性剂的特定器皿,其设计和制备对于智能涂层的应用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四种典型的微/纳米容器即埃洛石纳米管、介孔二氧化硅、类双层氢氧化物和分子筛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讨论,还重点介绍了这四种微/纳米容器在防腐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微/纳米容器体系构建、制备工艺优化以及在防腐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液态金属科技与工业的崛起:进展与机遇

摘要:常温液态金属及其衍生材料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兴功能物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催生出诸多全新的材料创制与应用,被视为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二次革命。本文扼要介绍了液态金属物质科学领域涌现出的若干典型进展、基础问题与工业应用范例,剖析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关键词:液态金属;新材料;颠覆性技术;新工业;先进冷却;印刷电子;生物医学材料;柔性机器人

发光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发光纤维的研究与应用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关注。发光纤维不仅具有普通纤维良好的机械性能,还具有可发光、环境友好性、生物相容性、抗老化性、以及可持续发光等诸多优点。发光纤维主要分为荧光纤维和夜光纤维两类,而夜光纤维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发光和蓄光纤维。发光纤维可以通过吸收外界能量-储存能量-散发出光子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实现发光。发光纤维的使用可缓解资源匮乏的问题也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需求。通过对发光纤维的分类及发光机理、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代表性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发光纤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可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

摘要:面对传统塑料难以降解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介绍了可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综述了几种主流可降解生物塑料的当下研究进展,包括淀粉、PHA、PLA、PBAT、PCL,对可生物降解塑料在包装、医疗和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简述,最后对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纳米酶: 新一代人工酶

摘要:纳米酶是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新概念, 已经被纳入教科书和百科全书。汪尔康院士团队最先将纳米酶用于分析检测, 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长篇综述“纳米酶: 新一代人工酶”。该文不仅提升了纳米酶的国际影响力, 而且推动了纳米酶的应用研究, 使纳米酶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形成了纳米酶新型交叉学科。在此基础上, 本文概述了纳米酶的定义、分类和催化机制, 介绍了其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先进功能材料钎焊连接研究进展

摘要:以复相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热电材料为例,从钎料成分设计、钎缝界面组织调控、接头残余应力缓解以及钎焊接头性能评测等角度,讨论了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 结果表明,在钎料中添加活性元素以及对母材表面改性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钎料润湿性和界面结合强度;对于界面元素扩散以及母材过渡溶解的问题,可以设计制备复合钎料或阻隔层进行解决;接头残余应力的大小受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的影响较大,目前已提出了多孔中间层、梯度复合层以及母材表面机械加工等多种创新方法,但研究成果的应用仍停留在小尺寸样件,对于缓解大尺寸接头的残余应力问题仍有待解决. 最后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期望推动航空航天构件连接的发展进程。创新点: (1) 针对复相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热电材料,系统地总结了钎焊难点和目前的研究成果。(2) 剖析了目前研究成果仍存在的不足和瓶颈,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指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