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前景分析

摘要: 3D打印技术,特别是低熔点金属3D 打印技术代表着未来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机遇。文章简述了当前3D打印特别是低熔点金属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国际3D 打印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3D 打印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指出,现有通行的3D打印大多面向单目标种类材料,或者金属或者非金属,尚不易同时实现跨度较大的多种类材料的同时打印,这主要是因各种材料在物理化学特性如熔点、黏附性及彼此间相容性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所致,而新出现的低熔点金属3D打印方法将有助于改变这一格局。最后对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碳纳米管基电热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对电热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纳米管因具有轻质、高电导率、高电热转换效率等特点,成为新型轻质高效电热材料的研究热点。纳米尺度的单根碳纳米管无法直接使用,因此,需要以有序的宏观形态进行组装以获得可用的高性能电热材料。介绍了基于碳纳米管的电热材料的主要宏观组装形态,对其结构设计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应用方向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碳纳米管的进一步工业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新型引拔成型绝缘材料的产业化研究

摘要:基于引拔成型绝缘材料在实际生产及应用中提出的各方面性能更新的需要,对新型引拔成型绝缘材料的产业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引拔绝缘材料及系列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环保要求等问题,提出和实施了更优的产品设计与技术方案。

超材料吸波体及其3D打印制造研究进展

摘要:超材料吸波体由于其独特的电磁特性和较强的结构设计性等优点,成为电磁吸波领域的研究热点。而3D打印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制造方式的缺陷,极大地提高设计自由度,因此利用其制备超材料能够实现结构与功能的一体化,逐渐成为超材料吸波体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超材料吸波体吸波机理,介绍了超材料吸波体在宽频吸波、极化和角度不敏感、动态可调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而归纳了3D打印超材料吸波体的研究进展以及现阶段3D打印超材料吸波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吸波性能、结构设计、应用发展三个角度对3D打印超材料吸波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难熔高熵合金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难熔高熵合金(RHEAs)因具备高熔点、高硬度和高温相结构稳定性成为航空航天、海洋船舶和核能工业等领域的重要材料。本文对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制备的不同体系RHEAs 进行梳理,并对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应力和耐腐蚀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LM 制备的RHEAs 未改变其固有相(BCC 相),且枝晶形貌为树枝晶、等轴晶、胞状晶等,晶粒尺寸较电弧熔炼平均减少80%~90%;细晶强化、固溶强化等强化机制有效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SLM 技术在制备RHEAs 时,热源的局部加热和冷却会造成残余应力积累,可通过工艺参数优化、母材预热等方法降低热应力;SLM 可实现难熔元素均匀分布,减缓腐蚀介质侵蚀合金表面的速率,从而增强合金的耐蚀性能。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摘要: 石墨烯具有特殊的光、电、热和力学等特性,期待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中,成为新型基础材料。然而,石墨烯完美的蜂巢结构、单一的元素组成,不利于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通过掺杂改性可以对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调控,使其在燃料电池、光催化、电催化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我们综述了氧化石墨烯、还原石墨烯、掺杂石墨烯等改性石墨烯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展望。

水基吸波超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吸波超材料已经成为国内外电磁隐身和防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超材料独有的人工周期性结构能够引发特异的电磁特性,从而满足吸波器件“ 薄、轻、宽、强” 的综合性能要求,其中宽频吸波仍然是超材料吸波器件设计的难点。与传统金属基吸收体相比,水在微波频段特有的频散效应有助于实现水基吸波体在此频率范围内的高效吸收。近年来,宽频水基吸波超材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进行总结分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基吸波超材料的重要研究进展,按照吸波介质与结构特性,分类介绍了基于单纯水、水溶液和复合型水基吸波超材料的主要特征,展开说明了水基吸波超材料在微波频段的应用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水基吸波超材料多功能化的研究趋势。

碳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泡沫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近年利用碳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泡沫的研究进展,根据引入碳纳米材料的不同方式将增强方法分为内部掺杂法和外保护层法,探讨了2种方法的作用机理与改性效果;分析了碳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泡沫存在的不足,认为改性操作简单、降低填料团聚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基于智能纤维和纺织品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对医疗设备的智能化、便携性、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智能纤维和纺织品能够满足透气性和可穿戴性的要求,应用在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中能够实时监测人们的身体状况,包括脉搏、呼吸、肢体运动等生命体征监测,汗液、唾液等成分分析和呼出物的检测。相比于传统的生物传感器,基于智能纤维和纺织品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可用于现场即时监测,从疾病预防、改善临床结果和生活质量到提高生产力、减轻医疗负担和降低医疗成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几年智能纤维和纺织品在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按照生命体征监测、体液分析和呼出物检测这三个方面,对其传感策略例如比色传感、荧光传感、压电式传感等进行介绍。最后,我们对智能纤维与纺织品在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其在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无抗生素纳米抗菌剂: 现状、挑战与展望

摘要:耐药性细菌和生物膜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公众健康。随着纳米技术在抗菌领域的渗透和发展,研发基于无抗生素的新型纳米抗菌剂在避免耐药性产生以及抗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性。本文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出发,阐述利用纳米材料自身独特的理化性质,实现自体抗菌; 作为纳米酶,利用类酶活性催化底物产生活性氧簇( ROS) 等抗菌; 随后讨论了构建随内源性/外源性环境刺激响应,以及协同多种新型治疗方式的智能纳米抗菌剂,实现高效抗菌。最后,提出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及临床应用前景,为开发更加安全、高效的纳米抗菌剂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