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6.5%Si钢极薄带的试制

摘要:为了研究Fe-6.5%Si钢极薄带的制备工艺,并获得良好的产品磁性能,以薄带铸轧试验机制备的6.5%Si钢铸带为原料,分别采用一次温轧法、二次温轧法和基于应变诱导无序(DID)原理的高硅钢室温冷轧3种工艺制备出厚度为0.1mm的Fe-6.5%Si钢。分析结果显示,一次温轧法退火后以高强度γ织构为主,由于压下率达到90%,形变储能高,晶粒尺寸最大,铁损最低,同时磁感也最低;二次温轧的退火板除了γ织构外,还有较强的η织构,故其磁感值高于一次温轧法,该方法得到的6.5%Si钢薄带综合磁性能最优,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基于DID原理,对6.5%Si钢热轧板在温度为300~450℃、压下率为45%~65%的条件下进行温轧,实现了6.5%Si钢软化,随后可将6.5%Si钢室温冷轧至0.1mm,此时温轧板和冷轧板内部有序相消失,基体变成无序态;室温冷轧板退火后晶粒更细,铁损略有升高。此外,室温冷轧可促进{111}形变晶粒在冷轧剪切带中形核形成有利织构,因此磁感值得到更大提升;采用DID原理进行室温冷轧,效率较高,后续可通过优化退火工艺使其进一步降低铁损,该方法为薄带铸轧工艺批量生产磁性能优异的6.5%Si钢极薄带提供技术参考。

热处理工艺对20Cr1Mo1VTiB螺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摘要:为了优化20Cr1Mo1VTiB 螺栓钢的热处理工艺,采用SEM、T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该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Cr1Mo1VTiB 钢热处理态组织为贝氏体,主要强化相为VC与针状M3C相。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VC逐渐溶解,固溶强化作用增加,室温和高温强度上升、韧性下降。在较低温度下回火,贝氏体板条位错密度高、组织应力大,强度高、韧性差;提高回火温度,VC逐渐长大,基体逐渐发生回复,室温和高温强度降低,韧性显著升高。1 030 ℃淬火+720 ℃回火后,20Cr1Mo1VTiB钢体现出良好的强韧性匹配。

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摘要:在现代工业中,许多钢结构被要求承受108以上的疲劳载荷,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已成为疲劳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对当前国内外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超高周疲劳S-N曲线、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以及几个超高周疲劳性能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以后在超高周疲劳问题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当前超高周疲劳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中国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关键材料用钢及合金的研究现状

摘要: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用于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的马氏体耐热钢、奥氏体耐热钢、镍基耐热合金的研究情况。国内学者们对马氏体和奥氏体耐热钢高温强化机理和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实现了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T/P91、T/P92 与奥氏体耐热钢S31042、S30432、TP347HFG的国产化,对新型9%Cr马氏体耐热钢展开了研究。对镍基合金的投入和研究还不够,研究内容不够系统,但表现出较好的势头,学者们正对Inconel 740、Alloy 617及其改型合金和Alloy 263合金进行较广泛的研究。对用于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材料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展望了国内耐热钢及合金的研究趋势。

太阳能硅片切割用金刚线发展评述

摘要:全面评述了太阳能硅片切割用金刚线的发展现状,规模化制造进展,主流产品及其制备工艺和性能评测方法,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毋庸置疑,太阳能硅片切割将全面迎来金刚线切时代,而且因为光伏行业的爆炸式增长会造就极大的市场需求。国内众多企业已经顺势而上,逐步打破国外企业在金刚线制造行业的垄断地位,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未来呼应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产业需求,金刚线会朝着四化方向发展。

常化温度对无取向电工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摘 要:研究了常化温度对无取向电工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板织构特征呈现织构梯度分布,中心层分布的主要是{100}〈021〉、{114}〈481〉、{112}〈421〉等α*取向晶粒,Goss和黄铜等取向晶粒则主要分布于表层及次表层区域。

我国桥梁结构钢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和国家公路网规划建设,推动了桥梁建设向多元化、安全舒适的方向蓬勃发展。桥梁结构钢作为桥梁建设的重要材料,在桥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桥梁结构钢的应用需求,同时推动了桥梁结构钢综合性能的提升。纵观桥梁钢的发展史,呈现出低碳钢、低合金钢、高强度钢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未来桥梁结构钢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高性能、长寿命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桥梁结构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桥梁结构钢在未来桥梁建设中的发展趋势,可为桥梁结构钢的品种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高性能取向硅钢的工业化生产研究

摘 要: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了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取向硅钢不同工序下的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铸坯经过热轧后,沿着厚度方向组织不均匀;一次冷轧并经脱碳退火后,组织由条状纤维状变成等轴状的初次再结晶晶粒,初次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18.17μm,织构主要以α织构和γ织构为主;在二次冷轧后,晶粒再次被压缩,转变为纤维状,织构主要为γ织构;经过高温退火后,发生二次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晶粒尺寸达到厘米级,织构成分为单一且锋锐的Goss织构。

热冲压成形钢的强度与塑性及断裂应变

摘要:轻量化是支撑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赋能技术之一。抗拉强度为1500MPa的热冲压成形用硼钢(22MnB5)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车身轻量化技术解决方案,而汽车工业对轻量化需求的日益提高正引领热冲压成形钢向着更高强度、更高塑性及更高断裂应变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车身轻量化对碰撞过程中构件变形抗力和断裂抗力的要求,解释了强度与塑性及断裂应变等材料的力学性能参量对碰撞变形抗力和断裂抗力的影响,然后介绍了作者及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发更高强度、更高延伸率的新一代热冲压成形钢的最新进展。

新一代新能源车驱动电机的高强硅钢应用技术研发

摘 要:阐述了电驱动汽车所用电机的特点以及对硅钢的需求标准,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高屈服强度无取向硅钢和传统无取向硅钢的电磁性能以及力学性能,通过有限元模型验证分析应用了高屈服强度硅钢的电机在高转速时可以达到低损耗、高机械强度等需求,为软磁材料的应用与电机结构的优化形成闭环模式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