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冰粘附防/除冰涂层的技术现状及研究趋势

摘要:结冰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冰的形成和堆积会给航空航天、舰船交通、电力系统、能源设施等带来许多安全问题。研究防/除冰材料及技术,提升防御结冰灾害的应对能力,对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防军工等具有重要意义。低冰粘附防/除冰涂层利用材料本身的性能显著降低冰与表面的粘附力,使冰在风力或自重作用下脱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冰的形成原理和结冰类型。随后,从纳米、微米等不同尺度总结分析了低冰粘附防/除冰涂层理论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降低冰粘附机制的不同,分别介绍了超疏水涂层、润滑表面涂层、低模量弹性体涂层、应力集中诱发裂纹涂层、低界面韧性涂层等不同类型涂层的除冰机制和制备方法。综述了冰粘附性的评价指标和实验方法,阐述了各种冰粘附强度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低冰粘附防/除冰涂层未来的研究方向。

航天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应用进展

摘要:随着飞行器中复合材料的使用占比逐年增加,对其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严苛。复合材料的损伤部位隐蔽且情况复杂,使预测失效模式和使用寿命变得困难。因此,需要实时监测结构响应,收集状态信息,评估运行情况,判断损伤和剩余寿命,以确保飞行器结构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瞄准航天飞行器对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的需求,首先简述了复合材料结构在典型飞行器结构应用情况以及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随后分别对常见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光纤传感监测技术、超声导波监测技术、声发射监测技术、机电阻抗监测法等技术的研究进展,接着针对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航天飞行器的各种结构如燃料贮箱结构、热防护结构、发动机结构以及机翼前缘结构等其他结构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然后对典型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讨论总结了航天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制造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基于离散- 堆积原理的先进制造技术,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推力室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件,采用增材制造技术可实现结构的轻量化、集成化设计制造,以及燃烧室等热端部件内流道结构的整体制造,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缩短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本文对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了讨论。

高强韧铍铝合金界面结构调控研究进展

摘要:铍铝合金因具有轻质、高比刚度、高比强度等优异性能,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轻量化的关键材料。但铍与铝室温下相互固溶度低且无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界面结合差,制约了铍铝合金强塑性性能的提升。本文综述了铍铝合金界面结构调控的研究现状,包括铍-铝界面结构特性、铍相形貌、BeO调控及基体合金化,并重点讨论了以基体合金化成分设计来调控铍-铝界面结构的相关研究进展,期望为铍铝合金及相似体系的材料成分设计优化和性能提升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高端装备用电子装联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要:随着航天器、国产大飞机及大尺寸无人飞行器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技术价值高及产业链地位高的新型高端装备持续发展,其核心电子信息模块亦随之呈现出产品集成化高、装配精度要求高及制造工艺流程复杂等新发展态势。作为电子制造的关键技术,这种新趋势给电子装联技术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目前电子装联技术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继而从元器件电装技术优化、电装技术模块化优化及电装技术多元化衍变三个维度,遵循由点及面再到整体技术创新的逻辑系统地阐述了电子装联技术近年的发展情况,最后结合现状为电装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积极的思考与预测。

航空结构件机器人磨抛离线编程技术研究

摘要:针对航空结构件机器人打磨中存在的离线编程过程复杂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atia离线编程的机器人打磨轨迹规划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后置处理软件快速生成打磨程序,通过Vericut开发搭建机器人磨抛仿真环境,通过3D视觉粗标定和探头精确标定的组合标定策略提高工件坐标系的标定精度,并基于标定结果实现磨抛程序和仿真环境的快速调整。将该方法可用于框类航空结构件腹板抛光打磨,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程序能够快速精确完成结构件打磨作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打磨后零件表面粗糙度Ra为 3.2μm,满足打磨要求。

新一代航空用高Co-Ni钢的摩擦磨损行为

摘要:高Co-Ni齿轮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业设备和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构件,其摩擦磨损行为的研究对于服役寿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淬火温度(A因素)、摩擦时间(B因素)及载荷(C因素)三种因素对试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影响试样磨损体积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淬火温度。原因是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样内部均匀化增强,硬度降低,摩擦产生的剥落与开裂减少。同时由于塑性变形,亚表层内会发生应变硬化,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变形下转变为马氏体(相变诱发塑性效应),降低了材料的体积损失。

基于机器视觉的飞机电镀部件曲表面无损检测

摘要:[目的]为解决机器视觉在曲表面无损检测中算法复杂的问题,以及克服传统光源在曲表面检测中的局限性,开发了一套基于格栅光源的飞机电镀部件曲表面无损检测系统。[方法]该系统通过格栅光对电镀部件曲表面进行成像,随后进行图像分析,包括图像导入、预处理、Blob分析等步骤。[结果]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电镀部件曲表面存在的缺陷,检测效率高且稳定可靠。[结论]该系统在飞机制造企业及航空公司飞机维护一线的初步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望进一步推广。

环保退镀和除锈工艺在航空零部件中应用的可行性

摘要:[目的]高强度钢退镀镉、镍常分别使用硝酸铵溶液和硫酸,不仅存在生产安全风险,还可能引发基体氢脆和疲劳强度下降。中高强度钢电镀前除锈常采用强酸溶液,也可能引起氢脆问题,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因此亟需寻找环保且安全的替代工艺。[方法]研究了WNK-S20退镀液和WNK-798除锈剂分别用于航空零部件退镀和除锈的可行性,并与传统退镀液和盐酸除锈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WNK-S20和WNK-798都具有安全、环保、低氢脆、无腐蚀等优点。[结论]WNK-S20和WNK-798都在航空零部件表面处理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SiGe合金综述: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热电性能优化策略

摘要:硅锗(SiGe)合金作为代表性中高温热电材料,在太空探测航天器的辅助电源上,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SiGe合金具备结构稳定、元素丰富、无毒、耐高温、易于工业集成等显著优势,但较低的热电性能限制了SiGe合金的实际应用与推广。基于此,本文综述了SiGe基热电材料在电、热两方面的协同优化策略,以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在电学方面,揭示了调制掺杂、能量过滤机制等优化策略对提高SiGe合金的功率因子的重要性;在热学方面,详细回顾了降低SiGe合金晶格热导率的诸多策略,包括纳米结构化、SiGe-金属硅化物/硅化物复合以及SiGe-氧化物复合策略,并比较了不同优化策略对晶格热导率的降低效果。通过电热输运参数的协同优化,p型和n型SiGe基热电材料的zT值分别达到了1.81(1100K)和1.7(1173K),为当前文献报道的最高值。本文对于SiGe块体材料的热电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