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愿景下中国二氧化碳管道发展战略

摘要:中国在实现碳中和愿景下,对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有巨大需求,而CO2运输是CCUS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必将依托于长距离的 CO2管道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中国CO2管道建设起步晚、规模小,相关技术与配套政策相对滞后,亟需对未来公共基础设施的CO2管网进行系统规划并开展相关技术攻关。为此,在分析中国CO2碳源和封存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基于规模化商业发展时序规律,提出了三阶段管道发展路径,并从管输工艺、安全评价、材料与设备、完整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CO2管输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全球CCUS产业发展提速,CO2管道运输作为CCUS重要环节和基础设施,其建设将增速;②中国CO2排放源和封存空间地理分布不均,东、中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5.8%,CO2驱油和地质封存是实现大规模CO2管道输送的主要需求。结论认为:①中国CO2管道三阶段发展路径为碳达峰前布局建设百万吨级超临界输送CO2管道示范项目,碳达峰后以盆地为中心构建区域千万吨级CO2管道运输网络架构,碳中和前构建区域间的干线管道,形成输送规模达到10×108t级,总里程约6×104km的国家输碳管网;②应开展CO2陆地、海洋管道全相态输送技术与装备攻关研究,完善国内管道输送技术链并推动管输行业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助力示范工程的落地实施。

铜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电化学能源转化的应用

摘要:电化学能源转化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化方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而开发高性能催化剂,是提高电化学能源转化效率的关键手段。单原子催化剂兼具均相催化剂原子利用率高和非均相催化剂稳定易分离的优势, 在电催化能源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铜(Cu)具有电导率高、 储量丰富、 环境友好的优势, 在电化学能源转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总结了 Cu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制备策略,如高温热解法、湿化学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法等,介绍了该类材料在电催化 CO2还原反应(CO2RR)、氧还原反应(ORR)、电解水析氢反应(HER)及N2电化学还原(NRR)等电化学能源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最后,总结了Cu单原子在电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太阳能驱动界面光热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油水分离技术被视为解决海上溢油问题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在现有的技术中,基于界面光热转换效应的太阳能驱动原油吸附技术凭借低能耗和高效率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用于原油吸附的光热材料的最新进展。首先,概述了界面光热转换的机理。然后,总结了光热吸附剂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其结构设计。最后,阐述了光热装置在原油吸附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石墨烯纳米筛: 基础和应用研究

摘要:石墨烯纳米筛材料是当前科技前沿中一种新型二维多孔材料,其平面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质离子的纵向传输,缩短了离子传输路径, 有效避免了传统石墨烯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如π-π堆叠造成活性面积低、纵向传输性能差、离子传输路径长和电解液不易浸润等,在能量存储与转换领域中表现出比传统石墨烯基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各种结构可定制、结构/组分复杂性高、形态可控制、电化学性能增强的石墨烯纳米筛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合成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石墨烯纳米筛的结构设计对能源存储与转换方面的性能影响,期望为高性能能源存储与转换方面进一步的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车载高质量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高密度储氢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相较于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等储氢方式,固态储氢体积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发展前景良好。分析和总结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应用对车载固态储氢的技术要求,包括固态储氢材料的储氢密度、吸放氢动力学、热力学、可逆性、循环寿命、成本以及安全性等;介绍了氢化镁、硼氢化物、铝氢化物、氨基化物等高密度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及其优缺点,综述了纳米化改性、催化剂改性、元素掺杂改性和构筑复合储氢体系等改善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性能方法,重点评述了采用不同改进措施的氢化镁、硼氢化物、铝氢化物、氨基化物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对比不同体系以及不同改进措施下的固态储氢材料及其性能,总结出研发采用轻质多孔框架材料并配合高效轻质催化剂的复合材料,是改善固态储氢性能的有效途径。

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摘要:为解决当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锂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利用回收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为原料,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双极膜的方法:酸浸所得Li2SO4经双极膜电渗析制备LiOH,进而获得精制Li2CO3,最终制成电池级LiFePO4正极材料。主要工艺包括磷酸铁锂电池破碎分选、黑粉浸出、料液除杂、磷酸铁以及磷酸铁锂的合成,从而获得Li2CO3、FePO4主产品及铝粒、铜粒等副产物,并通过合成再生技术,获得了符合GB/T30835-2014中Ⅰ级品标准的LiFePO4正极材料。所制备LiFePO4产品具有96%以上的首次库仑效率及94.5%以上的倍率性能。该工艺达到了节约LiFePO4生产成本、实现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

CO2管道输送技术进展与未来发展浅析

摘要:二氧化碳管道运输技术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和利用技术的纽带,连接着起源地和储存地,可以持续不间断地输送二氧化碳,经济效益高、性价比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其中超临界输送是未来二氧化碳管道输送的主要方式。从管道输送的原理、国内外CO2管道输送技术现状、国内外CO2管道安全输送控制技术研究以及典型CO2管道输送示范工程四个方面入手,系统、具体地介绍了CO2管道运输的发展,同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Pd基二元合金膜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Pd基合金膜对氢气具有唯一渗透性和高渗透率,在氢气生产、应用、回收、探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PdAg,PdCu,PdAu,PdPt,PdRu为近年来Pd基二元合金膜的研究热点,对它们的研究重心也逐渐由提高合金膜的氢渗透性能,转向了对循环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毒化性能及膜反应转化率等综合性能的优化。其中PdAg与PdCu合金膜的技术成熟度高,已在具有商业价值的重整制氢反应器及氢气净化器中投入使用。PdAu,PdPt,PdRu合金膜在实验研究中的优异表现,也展示了其在商业应用中的巨大潜能。介绍了上述几种Pd合金膜在重整制氢、脱氢加氢反应器及氢纯化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提出了不同Pd合金膜可适应的服役条件及可行的优化方案。最后对Pd合金膜开发与应用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指出了Pd合金膜抗毒化性能的提升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固态电解质中的聚合物复合体系研究进展

摘要: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因其质量轻、柔性好,且与电极材料接触良好、界面阻抗小,成为开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乃至高柔韧性电化学器件的潜在材料,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但因其离子电导率低、力学性能差等缺陷也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商业化的关键问题。通过交联、共混、共聚等手段组成聚合物的复合体系有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聚合物中的离子导电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从原理的角度阐释上述问题的解决策略;随后综述了近年来多种聚合物基复合电解质在电化学器件中的应用以及改性策略。最后对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目前面临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期为新型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的设计与制备提供新思路。

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实现动力电池规模化应用的最有前途的储能体系之一。但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及安全性等方面还无法满足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需求。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唯一提供锂离子的材料,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因此,开发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且价格低廉的正极材料极为重要。三元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因具有理论容量高、造价低、毒性低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正极材料。但是,在高电压下却存在循环不稳定、倍率性能差及存储性能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在电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元素掺杂和表面包覆等改性策略能有效克服三元材料存在的缺陷,提高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一直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简述了常见的几种正极材料,着重介绍了三元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优缺点和改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