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颅骨修复体抗冲击性能研究

摘要:基于患者颅骨CT数据进行个性化设计、制造的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颅骨修复体,可完美匹配颅骨个性化缺损,并进行有效修复,但以往相关研究很少关注颅骨修复产品的抗冲击性能。因此,基于电子束熔融技术,该文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多孔结构颅骨修复体,并利用落球冲击装置对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颅骨修复体和数字成型三维塑形钛网进行抗冲击性能试验,对比研究两种产品的抗冲击性能,评价冲击变形对颅内脑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颅骨修复体组在冲击过程中平均最大变形为0.7mm,远小于数字成型三维塑形钛网的平均最大变形5.9mm。对比研究表明,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颅骨修复体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还可有效修复颅骨缺损、保护颅内脑组织。

基于深度学习的全新药物设计研究进展

摘要: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发现是新药研发中最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阶段, 其过程需考虑候选分子的结构新颖性、生物活性、靶标选择性、可合成性、成药性和安全性等多种属性的优化。虽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大大节省了先导化合物发现阶段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但仍未能扭转新药研发成功率低的现状。近年来,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深度学习的全新药物设计方法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带来新的契机, 前景巨大。这些全新药物设计模型使用的深度学习框架包括编码-解码器、循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强化学习等。本文综述了这些深度学习框架的基本原理、模型输入分子表征以及效果评测指标, 并对其在全新药物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光固化生物3D打印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摘要:生物3D打印是一种利用活细胞、生物分子和生物材料打印生物医学结构的增材制造方法。光固化生物3D打印利用光对生物墨水进行时空控制实现3D结构的精确构筑, 具有高效、副产物少的特点, 被广泛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本文对光固化反应的化学原理、常用于光固化生物3D打印的天然、合成生物材料和光固化生物3D打印的工艺、前沿方法进行了总结, 并介绍了各工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相关应用, 最后展望了光固化生物3D打印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柔性压电复合材料的医学应用

摘要:内源性电场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 与组织重塑和生长密切相关。目前, 电刺激疗法已被用于治疗颈椎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 然而, 笨重的电子设备为患者带来不便, 限制了电刺激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柔性压电复合材料可以实现快速的力电转换, 是自供电电子设备的理想材料. 此外, 压电材料能够实现原位电刺激, 促进组织再生。为了促进对柔性压电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本文综述了柔性压电复合材料的相关内容。首先, 归纳了柔性压电复合材料的材料构成, 并对增强压电特性的途径和机理进行总结; 然后, 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制备工艺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最后, 总结了柔性压电复合材料在医学应用的前景, 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抗菌聚丙烯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天然、有机、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及优缺点;从复合制备法、后加工处理法(涂覆与浸渍)和熔融共混法等方面,综述了典型抗菌聚丙烯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抗菌聚丙烯在包装材料、纤维制品及医用医药领域的应用。通过分析和梳理现阶段抗菌聚丙烯材料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未来抗菌聚丙烯材料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先进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驱动的新药研发备受关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已逐渐应用于新药研发的各个场景,如表征学习任务(分子描述符)、预测任务(药靶结合亲和力预测、晶型结构预测和分子基本性质预测)以及生成任务(分子构象生成和药物分子生成)等。该技术可大大减少新药研发的成本和时间,提高药物研发效率,降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相关成本和风险。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新药研发中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助力创新药物的研发。

医用镁合金植入材料的发展策略及演进趋势

摘要:镁合金凭借其优异的生物安全性、生物诱导性、生物相容性及可贵的自降解性能,在骨植入及心血管支架领域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从合金化、制备方法、热处理及表面改性这四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医用镁合金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各种工艺及表面改性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优劣势,总结了它们对镁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针对镁合金临床应用的瓶颈,提出医用镁合金植入材料的最佳发展策略:一方面,通过合金化、制备方法及热处理三种工艺的协同耦合实现与自然骨组织力学行为的有效匹配;另一方面,通过表面改性处理实现对镁合金降解速率的精准调控。通过两种或多种表面改性技术的组合与交互来实现多功能性需求将成为未来镁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主要演进趋势。

生物材料在多尺度力治疗学中应用的2022年度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对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机制理解的深入,力学如何应用于疾病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产生了力治疗学这一新兴领域。生物材料与力治疗学的结合,为疾病的力学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干预途径与丰富的技术手段。本文结合2022 年度生物材料在力治疗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着眼于多尺度的力治疗途径分析,从器官与组织、微组织、细胞与亚细胞和分子4 个尺度,探讨生物材料如何服务于力治疗学应用,以期助力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推动力治疗研究的转化与应用。

3D 打印微孔钛人工腕关节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自行设计3D 打印微孔钛人工腕关节,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观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 年2 月至2020 年11 月,收治类风湿性腕关节炎4 例,枪伤致腕关节开放性部分缺损1例,骨性腕关节炎1 例,均采用个性化3D 打印微孔钛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治疗。纳入标准: 腕关节炎疼痛明显,需要行全腕关节融合,腕骨严重缺血坏死、塌陷。排除标准: 腕关节结核或化脓性感染,全身情况差,合并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评估测量腕关节疼痛( VAS) 评分,腕关节活动度( 屈伸、尺桡偏、旋转活动度) 以及握力,采用配对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 5( 2. 7,19. 5) 个月。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由术前的47. 5 ( 45. 0,60. 0) 分减少为0 ( 0,2. 5) 分( Z =- 2. 232,P < 0. 05) ; 握力由术前的7. 00( 3. 0,9. 0) kg 增加到术后17. 5( 11. 5,20. 0) kg( Z = - 2. 201,P < 0. 05) ; 腕关节活动度中屈曲、尺偏和桡偏较术前明显改善( Z = - 2. 214,- 2. 041,- 2. 333,均为P < 0. 05) ,背伸、旋前和旋后改善不明显( P > 0. 05) 。关节假体均无松动及脱位。结论3D 打印微孔钛人工腕关节治疗重度腕关节疾病初期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病人满意。

金属组学和金属蛋白质组学技术于生物医药研究的 应用

摘 要 金属是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是许多关键细胞进程中的必需元素。金属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了解并揭示基于金属的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及金属的生物活性,相关研究在近年来得以蓬勃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详述了金属组学的概念及相关研究技术,重点介绍金属组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金属蛋白质组学,并对该领域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内容涵盖金属/ 金属药物在单细胞层面的摄取研究,组织和器官中的金属/ 金属药物分布研究、及其在细胞内结合靶点蛋白的鉴定及表征,金属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面。基于以上研究现状,进一步探讨了金属组学技术在生物医药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