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图像识别

摘要:炼钢过程中钢水易和炉渣、耐火材料、气氛等相互作用形成非金属夹杂物,非金属夹杂物会破坏钢基体的连续性,增加钢组织的不均匀性,进而影响钢铁材料的塑性、韧性、抗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成形过程中也易引起产品缺陷。夹杂物的定性检测一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电镜(SEM)和能谱仪(EDS),但耗时较长、随机性也较大。因此,非金属夹杂物的快速检测和识别对改进炼钢工艺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日渐成熟,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RCNN,region-based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算法经过多代演化,并添加了掩码分支网络,形成了Mask-RCNN。Mask-RCNN既能实现夹杂物边框的准确定位,也能实现图像分割和识别分类,可有效应用于夹杂物分割和识别。采用计算机视觉(CV)任务中Mask-RCNN目标检测算法,对低密度钢中典型AlN、Al2O3、MnS和AlN-MnS4类非金属夹杂物的SEM 图片进行训练,经过10000次的迭代训练后,对各类型夹杂物进行边框定位、图像分割及识别分类,并对测试集进行验证,实现了4类夹杂物边框的准确定位和图像分割。所选用模型对夹杂物检测识别效果较好,准确率高,4类目标夹杂物中,MnS和AlN-MnS夹杂物识别准确率达到100%,AlN夹杂物的识别准确率为95.91%,Al2O3夹杂物的识别准确率为83.33%。

不锈钢在水处理设备中的应用及其酸洗废水处理工艺

摘要:不锈钢作为一种耐腐蚀耐磨的材料,因其优越的性能在水处理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我国正处于不锈钢产能调整时期,不锈钢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丰富,其生产过程也应符合环保标准。不锈钢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为管材、容器、机械设备和水处理材料,一方面应寻求不锈钢应用的新领域,另一方面需在不锈钢应用的成本、技术和适用性上改进。不锈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酸洗废水须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其处理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良,并提高酸洗废水的资源化回收率,降低处理成本。

金刚线母线用黄丝表面缺陷分析

摘要:针对金刚线母线用黄丝频繁出现竹节光斑、黑点和沟槽异常表面缺陷问题,运用光学体式显微镜和配置有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异常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节光斑实质上是镀层在拉拔过程中遭受刮擦而形成的。黑点可能是铁氧化皮,也可能是镀层刮伤后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反应生成的铁锈。沟槽根据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具有相对规则的形状,可能源于基体钢丝遭受刮擦;另外一种形状不规则,可能是在应力和酸性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形成。

主缆缠绕用精密热镀锌异形钢丝研制

摘要: 为提高大桥主缆防腐效果,开发研制了S形精密热镀锌钢丝。选用可加工性强的低碳钢盘条,对酸洗、开坯、连续冷轧、热镀、精整等工序进行优化,完成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控制。试验结果满足预期的性能指标要求: S形热镀锌钢丝抗拉强度650~700MPa,扭转20次以上,弯曲8~12次,锌层面质量300~330g /m2 ,缠绕试验8圈不断,钢丝表面锌镀层平整光滑,缠丝应用良好。

带钢热轧全流程质量建模与异常溯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带钢热轧过程提质增效成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带钢热轧过程具有生产工序众多、层级协作关联、工况复杂多变等特性,传统的建模与诊断方法很难实现高效的质量管控,使其全流程质量建模与异常溯源技术日益受到关注。围绕带钢热轧全流程质量管控需求,综述了质量建模与异常溯源技术的基本思想、各自特点和区别联系,分类概述了相关方法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及重点的发展方向。

特超级双相不锈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概述了世界范围内特超级双相不锈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对特超级双相不锈钢的成分设计思路、组织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性能优势介绍了国外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范例。强度更高、耐蚀性能更优的特超级双相不锈钢正在成为新一代的双相不锈钢材料,其将在海洋工程、石油石化、化工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钢铁耐磨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钢铁耐磨材料的发展历史,重点综述了高锰钢、高铬铸铁、高钒高速钢3类典型耐磨材料的成分、显微组织、磨损性能、抗磨机理和改性技术。以高锰钢为代表的耐磨钢依靠高强韧性的基体抵抗磨损,而以高铬铸铁和高钒高速钢为代表的耐磨合金主要依靠高硬度的耐磨相抵抗磨损,高钒高速钢比高铬铸铁具有更优良的耐磨性,与VC硬度高、形态好的特性有关。提出了高性能耐磨材料应具备3个要素:高强韧基体,高硬度多尺度协同作用的优质耐磨相,耐磨相与基体良好结合。

中国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关键材料用钢及合金的研究现状

摘要: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用于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的马氏体耐热钢、奥氏体耐热钢、镍基耐热合金的研究情况。国内学者们对马氏体和奥氏体耐热钢高温强化机理和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实现了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T/P91、T/P92 与奥氏体耐热钢S31042、S30432、TP347HFG的国产化,对新型9%Cr马氏体耐热钢展开了研究。对镍基合金的投入和研究还不够,研究内容不够系统,但表现出较好的势头,学者们正对Inconel 740、Alloy 617及其改型合金和Alloy 263合金进行较广泛的研究。对用于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材料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展望了国内耐热钢及合金的研究趋势。

数字化技术在板带及型钢轧制中的应用

摘要:在分析钢铁材料热轧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热轧系统的构成框图、板带热轧过程数值模拟平台和型钢轧制数字化系统的基本架构。针对我国某热连轧生产线典型低合金高强钢Q345B钢的实际生产过程,对粗轧、精轧及轧后冷却残余应力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和组织转变模拟预测,给出了数字化技术在百米重轨产品设计开发及尺寸精度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在复杂断面型钢产品设计开发中应用的实例。

热处理工艺对20Cr1Mo1VTiB螺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摘要:为了优化20Cr1Mo1VTiB 螺栓钢的热处理工艺,采用SEM、T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该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Cr1Mo1VTiB 钢热处理态组织为贝氏体,主要强化相为VC与针状M3C相。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VC逐渐溶解,固溶强化作用增加,室温和高温强度上升、韧性下降。在较低温度下回火,贝氏体板条位错密度高、组织应力大,强度高、韧性差;提高回火温度,VC逐渐长大,基体逐渐发生回复,室温和高温强度降低,韧性显著升高。1 030 ℃淬火+720 ℃回火后,20Cr1Mo1VTiB钢体现出良好的强韧性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