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用耐热钢研究进展

摘要:简述了汽轮机转子用铁素体耐热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对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用耐热钢的性能要求。根据欧洲COST 项目中汽轮机转子用耐热钢研究的进展,介绍了620 ℃等级超超临界高、中压转子用FB2 耐热钢的研发和应用。论述了超超临界低压转子用超纯净30Cr2Ni4MoV 钢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展望了我国700 ℃超超临界转子用材料的研发。

海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综述

摘要:我国每年海洋钢结构腐蚀经济损失巨大,海洋高氯的大气环境,海水的潮起潮落,浪花飞溅等都是造成腐蚀现象以及腐蚀程度不同的原因。文章根据海洋环境腐蚀机理,以及各个海洋腐蚀区带的特点,针对涂层防护技术、喷涂防护技术、包覆防护技术和阴极保护技术等防腐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各种技术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海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的发展方向。

冷连轧过程碎边浪缺陷形成机理及智能综合控制技术

摘要:针对某冷连轧机组在轧制厚度0.6mm以下的薄板时成品带钢边部出现碎边浪,严重时造成断带影响机组连续生产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碎边浪的存在形式,并通过大量数据统计得出碎边浪的显著特征,即浪高大、浪距小,并从伸长率方面分析了普通边浪和边部碎边浪形成机理的区别,进一步从轧制规程设定方面分析了碎边浪的形成原因;然后将带钢横向板形控制与纵向板形控制相结合,建立了轧制参数综合优化模型,形成一套以碎边浪控制为目标的轧制规程优化技术,促进机组连续化生产的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所述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对碎边浪缺陷进行控制,有效降低碎边浪的发生程度及发生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用后带钢碎边浪缺陷得到明显改善,因碎边浪严重而断带事故的发生率几乎为零,满足机组自动化控制要求,使机组生产更加流畅,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钢铁材料的表面纳米化

摘要: 表面纳米化技术能通过往复加载使钢铁材料表面发生强烈塑性变形而实现纳米化, 在表面形成纳米微米梯度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既能为研究形变诱发的纳米化机理和宽尺寸范围内结构与性能关系提供理想样品, 又能显著地提高钢铁材料整体的综合性能和服役行为, 因此可望在工业上取得实用。表面纳米化因丰富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并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从制备、结构、性能和化学处理等方面介绍表面纳米化研究工作已取得的进展。

热轧宽带钢板形控制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板形是热轧宽带钢的核心质量指标,对热轧宽带钢板形理论及相关控制技术的研究一直是金属压延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从热轧宽带钢板形控制的装备、辊形及模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辊形技术及控制模型的创新非常活跃,变接触轧制、改进型连续变凸度、特殊品种钢专用等辊形技术及相关控制模型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板形质量,并在延长换辊周期、降低轧辊消耗、提高轧制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实绩。另外,总结了与板形控制密切相关的关键过程参数(如粗轧镰刀弯、精轧机架间跑偏)的检测与控制、板形智能判定和诊断技术、多尺度板形仿真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未来进一步完善热轧宽带钢的板形控制理论、实现板形控制的智能化指明了方向。

冷弯成型理论与工艺技术的发展

摘要:冷弯型钢以其节能环保的特征被人们普遍使用,用更少的钢材使用量来完成所需达到的指定载荷,不再完全依靠于增加板材的使用量或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来满足载荷的要求,而是通过改变型钢产品的截面形状来提高型钢的力学性能。文章主要介绍冷弯成型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新兴的成型技术。其中有在传统冷弯型钢机组的基础上优化板材,通过预加热的方法改善板材的塑形来改善冷弯型钢的技术,如:局部加热成型技术和热冷弯成型技术。以及增加新的截面形状,生产变截面型钢的三维冷弯成型工艺、分枝冷弯成型技术、非等厚冷弯成型技术等。

先进钢铁冶炼用轻量化耐火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耐火材料作为钢铁冶炼用高温窑炉的内衬,对其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先进钢铁冶炼用耐火材料轻量化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根据轻量化耐火材料的种类,综述了先进钢铁冶炼用轻量化耐火材料的研究进展,以期指导长寿轻量化耐火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促进先进钢铁冶炼用高温窑炉的节能减排。耐火材料的轻量化可通过引人轻量骨料和密度梯度的结构设计实现。轻量化耐火材料具有较低的热导率和体积密度,较好的隔热性能,可直接作为工作层使用。轻量化耐火材料的制备技术、种类及损毁机制尚需深人研究。

6.0mm 2060MPa级桥梁缆索镀锌铝钢丝用盘条的研制

摘要:本文对影响高强度桥梁缆索镀锌钢丝扭转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原材料角度盘条表面质量、大型脆性夹杂物等影响扭转变形应力传递的异相以及微观组织的不均匀性是影响后续镀锌钢丝扭转性能的主要因素。后续钢丝拉拔过程可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与道次压缩率分配减少拉拔损伤,改善钢丝扭转性能。基于扭转分层的机理进行了成分设计,通过夹杂物控制、表面缺陷控制以及后续盘条的韧化处理开发了6.0mm 2060MPa级桥梁缆索镀锌铝钢丝用盘条。

锌铝镁镀层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和耐蚀性

摘要:锌铝镁镀层相对于纯锌镀层具有更好的耐蚀性,结合其特有的划伤自愈、切口保护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钢铁生产企业及下游用户的重视,尤其在材料服役条件较为严苛的环境,客户采用该新型镀层的愿望较为强烈。锌铝镁镀层钢板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热加工和热处理,最常见的是焊接和切割。因此研究锌铝镁镀层在不同温度区间的性能稳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探究锌铝镁镀层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更好地提高镀层耐热性能,研究了不同铝含量的锌铝镁镀层(Zn1A11Mg、Zn55A11Mg)在不同的加温温度(300、500、700℃)进行加热,并随炉保温10min之后镀层内部的组织变化以及对物理和化学性能产出的影响。通过相图计算预测了保温之前镀层的析出相,通过电镜表征热处理后镀层的截面组织和表面组织的形貌,对各个不同的区域进行电镜自带的EDS的成分检测;同时,对镀层中不同相的组成进行了XRD的测试;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试样进行维氏硬度的测试;对试样的耐腐蚀性能用电化学的方法来评估。结果表明,在加热到700℃的时候,Zn1A11Mg和Zn55A11Mg镀层的表面组织和截面组织的形貌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于Zn1Al1Mg镀层组织明显的分为2层,分别为Zn-Fe层和Fe-Zn层;对于Zn55Al1Mg的镀层组织,产生了从基体生长的柱状富铝相,在钢板和镀层的交界处密集生长;表面组织出现了疏松多孔的组织;电化学的结果显示,2种镀层的耐腐蚀性能都有所下降。维氏硬度的检测表明,2种镀层经过热处理后硬度都得到了提高。

南极大气环境下Q460和Q690低合金钢的腐蚀行为

摘要:基于室外暴露实验,通过腐蚀速率测试、腐蚀形貌分析以及腐蚀产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Q460和Q690低合金钢在南极大气环境下暴露1个月和12个月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南极低温环境冰层、雪层覆盖下电化学腐蚀过程依然可以发生。暴露初期,冰雪冻-融环境导致液膜长周期存在促进了腐蚀的进行并且加速了局部腐蚀,Q460和Q690钢的腐蚀速率分别为29.7和77.0μm/a。暴露12个月后,腐蚀速率分别降低至10.7和18.7μm/a,腐蚀产物主要由α-FeOOH、γ-FeOOH、β-FeOOH和Fe3O4/γ-Fe2O3组成。由于Cl-的存在,Q460钢和Q690 钢的锈层产生了较多的β-FeOOH和裂纹。长周期暴露时,金属表面被冰雪所覆盖,冰层以及锈层对溶解氧及侵蚀性离子的阻挡使得腐蚀的发生受到了抑制,并且局部腐蚀向均匀腐蚀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