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桥疲劳研究进展

王春生1,翟慕赛2,王雨竹1 (1.长安大学公路学院;2.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系统归纳与剖析了钢桥疲劳研究新进展,总结了钢桥疲劳荷载、疲劳机理、抗疲劳设计方法、疲劳安全监测与评估、疲劳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探讨了钢桥建设与运维面临的技术挑战,展望了钢桥疲劳创新研究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已研发的与桥位处交通荷载特征、结构型式、设计使用年限匹配的车辆、列车、温度疲劳荷载模型,推进了长寿命桥梁抗疲劳设计理论的完善;(2)采用车辆-温度耦合疲劳应力的“冲浪”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反映钢桥实际疲劳损伤度,温度与车辆耦合作用下的疲劳累积损伤度比仅考虑车辆作用时大10%~15%;(3)涌现了物理疲劳试验、数字疲劳试验和原位疲劳试验技术相融合的疲劳机理研究新范式,部分改变了传统疲劳认知,探明了畸变变形比、应力比对畸变疲劳行为与细节疲劳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了实桥拉吊索服役大应力比条件下钢丝疲劳强度骤降现象,揭示了拉吊索钢丝强度等级由1670MPa提高到2060MPa时钢丝疲劳强度先增大、后下降的客观规律,明确了耐候钢桥细节腐蚀后疲劳强度并未下降的客观事实;(4)全桥多物理场、跨尺度和多概率疲劳孪生模型的构建已逐步实现,促进了数据原生、数据相生和虚实共生的钢桥疲劳元宇宙技术的诞生;(5)为解决钢桥细节带疲劳裂纹工作状态下的设计难题,需要把疲劳裂纹作为控制结构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关键技术指标,采用损伤容限理论进行钢桥抗疲劳设计;(6)为突破裂纹感知和荷载获取的技术瓶颈,需将声发射、数字摄像/摄影、计算机视觉技术、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深度融合,创建钢桥数字化疲劳荷载与损伤监测数据库,为钢桥疲劳机理、设计与评估方法研究提供完备信息;(7)为解决传统线性累积损伤评估模型无法对开裂细节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的技术难题,需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钢桥数字疲劳评估模型,实现疲劳裂纹跨尺度、全程精准数字化描述,建立钢桥疲劳智能监测-孪生模拟-智能评估-智慧决策一体化数字疲劳评估平台;(8)冷维护技术能够对钢桥疲劳裂纹进行靶向、高效加固,且可实现对原结构零损伤或微损伤,能在不中断交通条件下实施,应用前景广阔;(9)针对钢桥疲劳损伤程度、性能提升与延寿目标需求,可灵活运用冷维护、热维护和冷-热混合维护技术,实现钢桥疲劳维护的强韧化、轻量化。
关键词:桥梁工程;钢桥;长寿命;车辆疲劳荷载模型;温度疲劳荷载模型;畸变疲劳;损伤容限设计方法;数字疲劳试验;智能监测;数字疲劳评估;冷维护技术;元宇宙

目录介绍

0 引言

1 钢桥疲劳荷载

1.1 公路车辆疲劳荷载模型

1.2 铁路与轨道列车疲劳荷载模型

1.3 温度疲劳荷载模型

2 钢桥抗疲劳性能

2.1 钢桥抗疲劳性能研究方法

2.2 疲劳机理与抗疲劳强度研究

2.2.1 接头抗疲劳性能

(1)铆接接头

(2)高强螺栓接头

(3)焊接接头

2.2.2 畸变疲劳

2.2.3 整体节点

2.2.4 索梁锚固构造

2.2.5 钢桥面板

2.2.6 拉吊索

3 钢桥抗疲劳设计方法

4 钢桥疲劳安全监测与评估

4.1 疲劳安全监测方法

4.1.1 声发射监测技术

4.1.2 数字摄像监测技术

4.2 疲劳安全评估方法

4.2.1 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评估方法

4.2.2 基于断裂力学的评估方法

4.2.3 基于数值断裂力学的评估方法

4.2.4 基于损伤力学的评估方法

5 钢桥疲劳安全维护

5.1 热维护方法

5.2 钢桥疲劳冷维护方法

5.2.1 钻止裂孔法

5.2.2 冷连接部件法

5.2.3 UHPFRC组合加固法

5.2.4 其他维护方法

5.2.5 钢桥疲劳加固技术指南

5.3 钢桥疲劳维护后评估方法及应用

6 结语

 

点赞(1) 关注

立即下载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3.98 元后才可以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