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制造焊接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高速、轻量化已经成为轨道交通行业日益关注的焦点。而焊接技术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最为重要的关键工艺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车体结构制造中。文中介绍了轨道交通制造焊接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广大焊接同仁了解轨道交通制造焊接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大型、复杂、通用

摘要:复合材料学是一门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传热学、金属学、力学等多学科的典型的边缘学科。复合材料是由基体材料(聚合物材料、金属、陶瓷)和增强体(纤维、晶须、颗粒)复合而成的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新型材料,是本世纪发展最迅速的新材料之一。而高性能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也变得日益广泛。

工业机器人在轨道交通制造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基于5G技术、数字孪生车间、数字化工厂的智能制造成为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逐渐在焊接、打磨、组装及喷涂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结合中国中车部分子公司的机器人应用情况,对这些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并结合智能制造技术,展望工业机器人在轨道交通制造中的发展趋势。

轨道客车轻量化材料及其连接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随着轨道客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辆用材料和连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耐候钢、不锈钢及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大规模使用,推动了电弧焊、电阻焊、搅拌摩擦焊为代表的焊接方法获得广泛应用,焊接作业自动化率不断提升,更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文中对轨道客车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面临的服役环境挑战进行了简要叙述,对车辆应用材料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对面向未来使用的更高强度、更优性能的轻质合金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优异的综合服役性能对推动轨道客车领域新材料的不断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激光焊、激光-电弧复合焊、自冲摩擦铆接、绿色优质粘接为代表的先进连接技术对解决未来新型材料连接工艺前景做了展望,提出了今后轨道客车轻量化材料和连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高铁轴承钢的技术质量特性识别及重点研制方向

摘要:从相关标准规范、主要故障模式及在用轴承技术状态等多个维度对高铁轴箱轴承用钢的技术性能要求进行了梳理,进而对其核心技术质量特性进行了识别,即“强韧性、抗疲劳、耐磨性”,并对自主化研制高铁轴承钢的技术路线及改进方向给出了建议。在现阶段,集成渗碳钢与“真空脱气+电渣重熔”冶炼方法的优势,是最具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中国客运轨道车辆车体铝型材的深加工

摘要: 2015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15000km,高铁,磁悬浮与中低速磁悬浮车辆已经全部铝化,其他城市轨道车辆的铝化率也已达到40%。将铝材深加工成车辆是中国铝加工业所特有的。介绍了中国客运轨道交通的发展状况及轨道车辆车体铝型材深加工的生产概况。

国内外高速动车组基础制动技术研究

摘要: 文章对国内外高速动车组基础制动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350km/h和250km/h速度级各代表车型采用的制动配置和具体结构型式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高速动车组基础制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总结。

铁路客车车体结构材料的演变与展望

摘要:阐述了铁路客车车体结构材料所需性能,描述了传统车体结构材料与制造技术的演变历程,介绍了纳米组织控制铝合金、阻燃镁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型轻量化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出我国应加强新型轻量化材料在铁路车辆上的应用研究,全面推动新型轻量化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发展。

磁悬浮列车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 要:作为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的典型代表,磁悬浮交通具有无机械接触磨损、运行速度高、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等优点,经过60 年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回顾;然后,从结构原理、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对永磁悬浮、电磁悬浮、电动悬浮和超导钉扎悬浮4 大类磁悬浮交通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其悬浮特点、悬浮间隙、磁力计算、驱动技术与技术成熟度等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发展时速600 公里级高速磁浮列车亟须解决的试验平台搭建、电机控制策略、紧急制动、线路维护、无线传能、无线通信、气动噪声、磁浮道岔等8 个关键问题;最后,对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系统的研究进展以及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重型磁悬浮转子跌落保护轴承失效机理

摘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速精密悬浮轴承》对保护轴承跌落承载能力的要求是:转子质量不小于3000kg,跌落转速不小于3000r/min,抗跌落次数不小于10。基于此开展了对保护轴承设计研发及跌落失效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两种适用于跌落工况的陶瓷球混合保护轴承方案:满装球无保持架方案和非满装球带保持架方案。搭建了包含动力学、热学在内的转子跌落仿真模型,对不同方案跌落过程的受力和发热过程进行了仿真。将保护轴承安装到试验台架中进行测试,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在测试中发现无保持架保护轴承发生严重失效。对失效轴承的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和检测,发现由于滚动体间摩擦因数大,滚动体发生卡死现象,使滚动体与滚道、内圈与转子间发生持续干摩擦,造成内圈严重烧伤与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