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激光蚀纹技术原理及应用

摘要:以模具激光蚀纹技术原理为基础,探讨其在模具表面加工中的优点和发展趋势。使用激光束在模具表面刻蚀出精确的图案和纹理,通过对其在汽车、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分析,验证了激光蚀纹技术可显著提高产品表面质量和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具备环境保护的特点。

我国矿山智能机器人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矿山智能机器人是实现智能矿山建设的重要支撑。梳理了我国矿山智能机器人相关政策、技术发展以及应用情况;总结了矿山智能机器人内涵及应具备的智能感知、精准作业、实时定位、智能管控、智能决策以及故障诊断的6个特征;从关键核心技术、数据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矿山智能机器人面临的问题,提出应从政策扶持、技术自主研发、人才支撑、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培养,营造良好智能机器人生态环境。

机器人谐波减速机柔性轴承用钢的超高旋转弯曲疲劳强度的研究

摘要:采用电弧炉生产工艺,控制废钢/铁水比为80%以上,开发出长寿命机器人谐波减速机柔性轴承用钢,从非金属夹杂物、奥氏体晶粒度、碳化物带状组织方面对比柔性轴承用和传统滚动轴承用钢的冶金质量,并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的方法测试柔性轴承用和传统滚动轴承用钢在107循环周次条件下的疲劳强度。机器人谐波减速机柔性轴承用钢的w[O]<0.0004%,w[Ti]<0.001%,A类硫化物类非金属夹杂物≤1.0级,B类和D类氧化物类非金属夹杂物≤0.5级,极值统计法预测最大球状夹杂物的尺寸<30μm,检验结果表明柔性轴承用钢具备超高纯净度。通过在冶炼过程增加Al和N的元素含量,柔性轴承用钢具有10级的奥氏体晶粒度,远高于传统滚动轴承用钢的8.5级晶粒度。通过延长高温扩散时间,7.1和7.2级别的碳化物带状组织占比要高于传统滚动轴承用钢,超高晶粒度和碳化物带状组织的带宽减小表明柔性轴承用钢具备超高组织均匀性。柔性轴承用钢在107循环周次条件下具有超高旋转弯曲疲劳强度为1016 MPa,疲劳寿命略高于传统滚动轴承用钢。

涂装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摘要:概述了工程机械前处理和喷涂工艺的现状。分析了工程机械行业在设备、工艺、涂装管理和涂装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零部件面漆化、先进及环保的涂装技术和专业化涂装、第二方涂装是工程机械行业涂装的未来发展趋势。

钢结构用防火粉末涂料的配方设计与改进

摘要:采用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环氧固化剂、阻燃剂(三聚氰胺、季戊四醇等)等研制出一种钢结构用防火粉末涂料。通过测试涂料的耐火时间、涂层干密度、膨胀倍率等性能以及耐火时间的对比,对该防火粉末涂料配方进行了3 次改进,最终得到的防火涂料耐火时间达到了54 min,防火能力接近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该涂料不含有机溶剂,不需涂装防腐底漆,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100MPa级别超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的开发

摘要: 采用低碳当量成分设计,开发了一种1 100 MPa 级别超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对不同回火温度条件下的试验钢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也对试验钢的焊接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钢淬火后,经回火温度200~250℃,回火时间30min,具有较高强度与良好低温冲击韧性,且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

新型关节轴承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 介绍了3种新型关节轴承材料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以期为将来开发使用温度高,承载能力强,摩擦学性能好的关节轴承提供参考。

高强度金属棒料精密剪切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金属棒料切断分离的下料工序是大多数机械零件成形制造的第1 道工序。传统冲床剪切和带锯锯切的工艺方法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切断力大、断面质量差、生产效率低和材料浪费等问题,难以适用于中大直径的高强度金属棒料的高效精密切断。依据剪切下料的锻压设备类型及加载速度,将处于研究及推广状态的高强度金属棒料的精密剪切分离技术分为低速和高速两类,从工艺原理、设备类型、断面质量以及剪切效率等方面对不同精密剪切分离技术进行了探讨。相比于传统下料技术,高速精密剪切分离技术切断效率及断面精度更高,并提出了该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焊接机器人焊缝跟踪方法及路径规划研究

摘要:焊缝自主跟踪是机器人焊接智能化的关键,其精度是评价焊接质量的重要指标。焊接对象或条件的改变对精度的影响最为直接,尤其当焊件表面存在缺陷时会产生较大的跟踪误差。为此,开展焊接机器人焊缝跟踪方法及路径规划研究,提出焊缝跟踪的4步法:1)利用激光传感器扫描坡口,获取轮廓数据。2)接着通过组合滤波算法,运用限幅滤波和高斯滤波处理数据以平滑噪声。3)采用导数法初步定位特征点,通过寻找第1阶和第2导数极值点以定位第1类和第2类特征点;以初步定位获得的特征点为分界点,分段拟合坡口轮廓数据,计算各拟合线段的交点进而得到精确定位的特征点。4)通过传感器位姿标定,确定其相对末端坐标系的位置,借助转换矩阵将传感器检测到的焊缝特征点转化到基座标系下,得到机器人的空间定位点;运用3次样条插值法生成焊枪末端轨迹,并驱动机器人按照预定轨迹运行,进而实现焊缝的有效跟踪。通过实验验证直线与曲线焊缝的跟踪效果,结果表明:初步定位时,跟踪误差约为0.628 mm、0.736 mm,经精确定位后,误差降为0.387 mm、0.429 mm,提升幅度分别超过38.4%、41.7%;且焊枪的抖动现象得到减弱,达到自动焊接误差≤0.5 mm的精度要求,表明了文中所提出跟踪方法的有效性,可为焊缝的高精度跟踪和自动焊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