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用36公斤级低温钢的研制

摘 要:介绍了华菱湘钢对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用 36公斤级低温钢板的研制。结果表明,采用超低碳、Al-Nb-Ti多元微合金化成分设计加控轧控冷工艺研制的高强度 LT-FH36船用低温钢板, 其金相组织以细晶粒铁素体和细小的贝氏体为主,屈服强度在 430 MPa 以上,抗拉强度在520 MPa 以上,屈强比 小于 0.87,伸长率大于 25%, -60 ℃以下低温冲击吸收功均在 200 J 以上, 能够很好的满足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用低温钢板的使用需求。

船体表面海生物水下清洗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进展

摘要:目前,船体海生物清洗多采用人工清洗,随着国内船舶维护保养需求的增加以及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利用清洗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成为必然趋势。清洗技术、表面吸附方式、爬壁行走及驱动装置、感知技术和路径规划是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其性能决定机器人清洗的效率及质量。文章概述了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表面适应性与清洗完成度低、灵活性差、环境污染和成本高等问题,指出今后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的发展策略。

海洋核动力装备国内外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

摘要:海洋核动力装备是解决深远海资源开发中持久动力能源供给、海洋领域“碳减排”等问题的重要支撑。我国作为核电大国、海洋大国,虽然在核工业和海洋装备产业领域具有较好的优势基础,但在民用海洋核动力装备领域尚未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海洋核动力装备发展实践研究,总结了海洋核动力装备的优势特性和技术策源,分析了未来海洋核动力装备发展的应用场景和主要趋势,厘清了我国发展海洋核动力装备的战略需求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研究认为海洋核动力装备总体呈现由军用向民用拓展、由陆地向海洋拓展的发展趋势,技术策源以紧凑型和一体化压水堆为主,装备类型近期将聚焦于海上浮动核电站和核动力破冰船。研究建议,通过顶层规划明确我国海洋核动力装备发展的重点应用场景,通过建立示范工程形成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法规标准和监管制度等措施,突破海洋堆系统建造和核动力平台总装建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海洋核动力装备高质量发展。

甲醇燃料船总体布置及燃料舱结构合规设计

摘要:为帮助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各相关方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海事组织(IMO)新制定的《使用甲醇/乙醇作为燃料的船舶安全临时导则》(简称“导则”),结合甲醇燃料船设计实例梳理相关设计问题,并给出可行的甲醇燃料船设计方案。通过对《导则》在燃料舱布置、燃料舱结构强度、人员安全通道、危险区域划分和舱室通风等方面提出安全技术要求所要达到的安全目的和船舶为达到这些目的应具备的功能进行分析,结合实船设计经验给出对应的甲醇燃料船设计方案。目前这些设计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甲醇燃料船总体布置及燃料舱结构合规设计中,可作为进一步完善《导则》的参考。

数据驱动的船体大部件关键尺寸偏差分析预测

摘要:针对船体大部件建造过程中数据分析效率低、精度管控依赖工程经验的现状,研究一种数据驱动的关键尺寸偏差分析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建造过程中的关键尺寸偏差数据进行分析,利用I-MR控制图判断工序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采用高斯过程回归构建关键尺寸偏差预测模型。以双层底分段建造过程为例,通过I-MR控制图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波动,并验证高斯过程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因此,所提出的船体大部件关键尺寸偏差分析与预测方法,可为现场开展定量化的精度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船用闭环控制SCR系统NOx传感器的应用

摘要:[目的]为实现闭环控制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出口氮氧化物(NOx)体积分数的精确测量,开展了对船用SCR 脱硝系统中的NOx 体积分数检测传感器的应用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现有各类型氮氧化物检测技术及其原理,综合分析其在船舶SCR 系统中的适用性,通过台架试验方法,以大陆电子(Continental)品牌5WK9 型电化学型NOx 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在7L32 型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进行实际的应用测试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电缆长度和测试取样点位置对NOx 传感器测试精度具有显著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结论]基于现有NOx 传感器难以满足现行国际船级社协会MPC112 文件对NOx 传感器精度要求的现状,提出裕量折算法和偏差折算法2 种算法,在满足发动机排放限值前提下,将NOx 传感器精度与发动机特征参数相结合,为后续法规的更新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三种船用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腐蚀匹配性

摘要: 对05Cr17Ni4Cu4Nb、0Cr16Ni5Mo和ZG03Cr26Ni7Mo4N三种不锈钢进行了电化学测试、缝隙腐蚀试验和电偶腐蚀试验,结合腐蚀形貌观察、腐蚀速率计算、动电位极化曲线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三种不锈钢在天然海水中的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三种不锈钢材料在两两偶接时,腐蚀速率相对自腐蚀速率变化不明显,电偶电位迅速正移且达到稳定,电偶电流均远小于0.3 μA/cm2。因此,三种不锈钢材料偶接使用时,不会发生电偶腐蚀,材料间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舰用钛合金及铬涂层抗氧化和腐蚀性能研究

摘要:钛合金舰载武器装备长期处于高温及海水飞溅环境,为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其表面制备Cr涂层,并研究钛合金及Cr涂层的抗高温氧化和抗盐雾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由于冷热交替作用,650℃循环氧化1 h后,在钛合金表面形成的氧化物和基体上产生裂纹,并形成Ti元素氧化物堆积。电弧离子镀的Cr涂层表面平滑完整,仅发生Cr元素氧化,对基体具有保护作用。盐雾腐蚀720 h后,钛合金表面发生腐蚀并产生剥落区域,而电弧离子镀制备的Cr涂层无腐蚀剥落区域,具有良好的抗盐雾腐蚀性能。

船用碳钢大气腐蚀行为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气腐蚀是船用碳钢最常见的腐蚀形式之一,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舰船安全。因此,对船用碳钢大气腐蚀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船用碳钢在远洋(Cl-) 、酸性(SO2) 和沿海(Cl-、SO2) 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本文基于Q235钢梳理了船用碳钢的大气腐蚀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钢在三种大气环境下的腐蚀特点、锈层形貌和腐蚀产物; 同时,系统性归纳总结了大气腐蚀的试验方法和分析方法;最后,对涂层防护机理和失效问题进行了综述,为舰船在典型地区大气腐蚀行为的预测和防腐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LNG 船用因瓦合金冷轧带材的开发

【摘要】因瓦合金带材是制造LNG船货舱围护系统的关键材料,要求具有高的纯净度、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和板形膨胀性能等。宝钢开发了生产LNG船用因瓦合金带材的特殊制造工艺,包括冶炼和连铸,板坯加热和连轧等,在全球范围率先成功试制出了厚0. 5~3.0mm、宽1000mm 以上、单卷质量近20t的LNG 船用因瓦合金冷轧带材。检测结果表明: 带材的成分偏析小,镍含量波动幅度在2%以内,纯净度高,夹杂物含量低于进口带材,组织均匀,力学性能、膨胀性能和焊接性能等均满足LNG 船货舱围护系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