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副车架轻量化概念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在汽车结构概念设计阶段,将拓扑优化技术与隐式参数化建模相结合,并引入截面形状控制方法,用以实现产品结构-材料-性能一体化优化设计。第1步,对后副车架进行综合目标拓扑优化。第2步,建立隐式参数化模型,采用截面形状控制方法选择零件形状、位置、厚度和材料等36个参数为设计变量,以质量最小、第1阶模态频率最高为目标,硬点刚度和前3阶模态频率为约束,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后副车架性能目标的条件下,质量减轻2.41 kg,其轻量化率达14.5%。

国内外汽车用钢的技术进展及EVI销售新模式

摘要:汽车工业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安全性的问题,因此汽车轻量化在解决燃油效率、CO2减排和环境友好等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先进高强钢是解决车身减重、保证安全性、防腐和降低成本等问题最具有应用前景的金属材料。介绍了国内外钢铁企业近年来在汽车用钢方面的技术进展,结合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了高强度钢板的发展情况以及EVI销售新模式。

纯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轻量化材料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电池包能量密度的提升是增加电动车续航的关键,降低电池包壳体重量能有效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电池包壳体分为下壳体和上盖,对高强钢、铝合金、SMC、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在电池包壳体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浅析了不同材料和工艺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对电池包壳体轻量化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技术路线进行了简介。

新能源全铝客车制造技术浅析

摘要:浅析新能源全铝客车生产制造技术。以客车轻量化为目标,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四方面论述现今客车轻量化领域的工艺技术水平。

LED汽车前照灯散热结构设计及优化

摘要: 搭建大功率LED前照灯散热系统试验平台,分别用水和液态金属进行温控效果评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液态金属具有更为显著的冷却效果。在蠕动泵转速为100r/min时,液态金属的对流换热系数是水的1.5倍,其主要原因是液态金属具有较高的热导系数。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液态金属散热性能,采用流体力学仿真方法,系统研究流速、流道结构等对LED前照灯温控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新的冷板流道结构,有效改善了液态金属温控效果,对包括大功率LED灯散热系统在内的其他高热流密度散热系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汽车轻量化技术:铝/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发展动态

摘要:为了推动我国汽车工业轻量化进程,文章从新材料、成型新技术、新应用三个方面对铝合金、镁合金两类轻金属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两类轻金属材料在汽车工业应用的阻力,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铝/镁合金可能的发展建议。

高强度高塑性第三代汽车钢的M3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

摘要:高强度、高塑性是汽车钢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高强度高塑性第三代汽车钢的“多相(multiphase)、亚稳(metastable)和多尺度(multiscale)”M3组织性能调控理论和技术,以及面临的新挑战。M3组织与性能调控理论为高强度高塑性钢提供了理论支持,亚稳奥氏体的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能够提高加工硬化率并推迟颈缩的发生,从而提高了钢的强度与塑性,同时产生了剪切边裂纹敏感性提高,氢致延迟断裂性能下降,循环载荷下亚稳奥氏体的转变行为复杂等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含亚稳奥氏体高强度高塑性钢的质量一致性和应用基础研究缺乏,而汽车钢作为量大面广的产品,需要从它的成分设计和组织调控-冲裁切割-成形制造-连接涂装-服役评价等全链条环节中开展组织演变和性能评估,充分考虑产品的技术适用性和成本,进而为组织调控理论和技术的完善提供依据。

某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电池包轻量化设计

摘要:电池包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其中下箱体及模组安装板是电池包的主要承载部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代替原不锈钢材料对下箱体及模组安装板进行轻量化设计。上箱体兼顾到制造成本问题,使用原不锈钢材料。结果表明,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池包在满足力学性能的同时,相比于原不锈钢材料,电池包重量指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汽车用热成形钢激光焊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汽车产业不仅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而且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标志性产业。热成形钢具有强度高、成形性能好、可制造几何形状复杂的零部件等优点,是实现新能源汽车高安全最重要的轻量化高性能结构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部件的制造。激光拼焊技术结合热冲压技术将不同厚度或强度的钢板焊接和成形所需零部件,对优化汽车车身性能,提高汽车安全性,降低制造成本,推动汽车轻量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热成形钢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其激光焊接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分析了镀层热成形钢激光焊接的难点,综述镀层热成形钢激光焊接缺陷的改进方法,最后对热成形钢及其激光焊接技术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稀土永磁材料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摘要:在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加之稀土原料价格的短期大幅波动,稀土减量和替代的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稀土最大消费应用方向之一,稀土永磁材料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可替代性和应用前景备受瞩目。关注的核心在于无稀土驱动电机技术上是否可行、商业价值是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