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汽车发动机关键紧固件的要点

摘要:为了提高汽车发动机关键紧固件及材料的制造水平,总结了关键紧固件制造过程的控制要点及常见缺陷和原因,其中包括: 冶炼过程采用LF + RH/VD工艺确保原材料的纯净度; 通过大方坯连铸及“两火”工艺,结合轧制工艺控制组织均匀性、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及减少脱碳层等以保证原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通过合理选择毛坯尺寸及球化工艺等改制工艺以控制脱碳、磷化皮膜及表面质量,提高线材的冷镦成形性; 借助CAE进行成形工艺设计以保证获得良好的紧固件流线; 对模具、设备、作业规范、检测能力、热处理、搓丝及表面处理等的管控以确保紧固件性能的稳定; 采用合理的拧紧工艺并进行装配验证以保证关键紧固件的使用寿命。

汽车EVI技术进展

摘要:阐述了EVI的概念、目的及意义,综述了热成形钢、淬火分配(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钢及DH 钢冷成形钢、和新能源汽车专用的高强度钢硅钢新材料方面的进展,以及可实现高精度碰撞模拟的材料断裂卡片和实现剪切边缘冲压模拟的材料成形卡片的开发进展,论述了在新材料开发和精准成形及碰撞模拟的基础上的乘用车车身正向选材,实现EVI的核心目标之一“合适的材料用在合适的地方”。探讨了热成形门环、一体化铝合金下车体、商用车热成形上装及车轮最新制造工艺技术。分析了“双碳”和“抗氢脆”两个共性需求,并提出了低碳排放汽车钢及铝合金零件的实施路径,以及抗氢脆热成形钢和冷成形钢的实现路径。对原材料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当前和未来基于EVI技术和服务方向提出了建议。

国内外汽车用钢的技术进展及EVI销售新模式

摘要:汽车工业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安全性的问题,因此汽车轻量化在解决燃油效率、CO2减排和环境友好等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先进高强钢是解决车身减重、保证安全性、防腐和降低成本等问题最具有应用前景的金属材料。介绍了国内外钢铁企业近年来在汽车用钢方面的技术进展,结合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了高强度钢板的发展情况以及EVI销售新模式。

纯电动乘用车电池包布置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类型电芯及其典型成组方式的介绍,几种纯电动乘用车平台电池包的布置方式的阐述,详细介绍某款纯电动乘用车电池包的布置,从总布置的角度分析其对电池包设计的影响,提出合理的选择电芯的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为后期车型开发提供参考。

纯电动汽车电池包轻量化设计综述

摘要:纯电动汽车因其清洁、无污染的特性,成为各国研发的重点方向。其电池包是整车的核心部件,起承载和保护动力电池组的关键作用,其结构设计的轻量化是汽车轻量化、提升续驶里程的关键途径。电池包服役过程中需承受来自地面的各种冲击载荷,箱体结构的强度、刚度及安全性等均会对电池包性能产生影响。通过总结不同品型电池包在结构设计、材料选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4个方面的性能参数,从这4个方面比较了不同轻量化设计电池包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评估了不同材料的轻量化效果,为选用合适的轻量化材料用于电池包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

汽车前地板纵梁高强钢应用及回弹控制技术

摘要:目的:研究造型相对复杂的前地板纵梁高强钢(HSS)应用回弹变形特点,探寻回弹控制方法。方法:借助CAE 分析技术,对零件进行全工序和回弹仿真分析,深入探讨零件回弹特点,提出回弹整改控制措施。结果 通过整改措施的落实,样件尺寸精度达到1 mm 控制要求,零件平均合格率达到90%以上,满足质量要求。结论:数值仿真分析可以对零件的成形性及回弹进行预测,为工艺设计及模具开发提供有益参考。提出的回控制技术可用于指导同类型高强钢零件的模具开发工作。

欧洲铝合金汽车板生产概述及国内市场分析展望

摘要: 文章概述了欧洲铝合金车身板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介绍了欧洲主要铝合金车身板生产商的情况; 并根据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对汽车车身板在国内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国内铝合金车身板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展望。

汽车弹簧材料及热处理技术浅析

摘要:论述了汽车弹簧钢的现状,对弹簧钢在汽车螺旋弹簧、板簧、气门弹簧、离合器膜片簧等零件中的应用分别作了介绍。简要分析汽车弹簧的材料种类、性能要求、工作环境,并对热处理、零件成形工艺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无镀层1500MPa级热成形钢的激光拼焊性能

摘要:以无镀层B1500HS热成形钢激光焊缝为研究对象,采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仪和拉伸试验机对自熔焊和填丝焊两种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微观组织以及显微硬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 激光自熔焊未能得到性能优良的焊缝,焊后质量风险增加; 激光填丝焊由于低碳钢焊丝填入过多而导致焊缝软化。通过工艺优化、严格控制焊丝填入量可得到性能优良的焊缝,并成功试制出拼焊B柱零件。

面向微显示芯片的车载抬头显示光路设计

摘要:增强现实车载抬头显示器(AR-HUD)以投影的方式为驾驶员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基于micro-LED 的微显示芯片具有自发光、高亮度、体积小的优点,可作为AR-HUD 的高性能图像源。基于Zernike多项式原理,利用ZEMAX 软件设计了面向微显示芯片应用的AR-HUD 光路结构,得到包括5 倍放大倍率的放大镜组和25 倍放大倍率的自由曲面镜组,最终将信号放大125 倍。采用0.6 inch(1 inch=2.54 cm)的micro-LED 显示屏作为光源,虚像距离(VID)为7.7 m。为了减少阳光倒灌,设计了针对绿色光源的窄带通滤光片,其绿光透过率可以达到60%~70%。搭建了车载抬头显示光学实验平台,并证实了预放大镜组辅助成像的可行性,这为小体积、高亮度和自发光的micro-LED 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的设计及实现提供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