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表面化学作用之电子结构原理
相国磊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
摘要:在电子结构层面揭示纳米材料表面化学作用的物理与化学机制、共性规律与普适原理是纳米材料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科学目标,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研究策略和系统性理论认知框架,相关概念与原理体系长期不完善,导致纳米化学领域的理论认识远落后于实验探索。本文基于作者近年研究成果,介绍基于表面价轨道竞争重构机制的纳米材料表面化学作用在电子结构层面的概念与理论认知体系;基于表面化学吸附电子态与纳米材料能带态间的竞争作用与相互影响模型,对纳米材料表面化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共性科学问题给出自洽解答。其一,阐明了纳米材料表面活性与稳定性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物理根源在于波函数的归一化原理。其二,揭示出尺寸减小普遍增强纳米材料表面化学活性的物理根源有两种机制:一是削弱对表面价原子轨道的束缚强度,二是放大缺陷等其他结构参数的影响效果。其三、建立纳米尺度协同化学吸附(NCC)模型,揭示出配体覆盖度调控纳米材料能带电子态及物理与化学性质的电子结构层面机制与共性规律。其四、揭示纳米材料尺寸(r)、比表面积(S/V)、表面配体及覆盖度(θ)在纳米表面化学作用中电子结构状态变化角度发挥作用的物理意义。
关键词:纳米表面化学;轨道重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电子结构原理;纳米尺度协同化学吸附
目录介绍
1 引言
2 纳米表面化学
2.1 关键科学问题
2.2 三个认知层面
2.3 纳米表面配位化学
2.4 表面效应的四种模式
3 构效关系的电子结构原理
3.1 构效关系原理
3.2 电子结构属性
3.3 量子尺寸效应
4 基于轨道竞争重构机制的化学吸附模型
4.1 化学吸附作用
4.2 表面价轨道竞争重构
4.3 轨道势概念
4.4 表面化学活性的构效关系原理
5 尺寸效应的电子结构机制
5.1 表面活性的含义
5.2 表面化学活性的数学模型
5.3 尺寸减小增强表面活性的两种机制
6 纳米尺度协同化学吸附模型
6.1 能带特征与表面活性的关系
6.2 纳米尺度协同化学吸附模型
6.3 r、S/V 与θ 的作用机理
6.4 双电子态竞争模型
6.5 配体调控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的原理
7 典型吸附模型的比较
7.1 吸附等温线模型
7.2 化学吸附的电子结构模型
7.3 纳米材料体系的化学吸附模型
8 结论与展望
©软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文件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