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用36公斤级低温钢的研制

摘 要:介绍了华菱湘钢对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用 36公斤级低温钢板的研制。结果表明,采用超低碳、Al-Nb-Ti多元微合金化成分设计加控轧控冷工艺研制的高强度 LT-FH36船用低温钢板, 其金相组织以细晶粒铁素体和细小的贝氏体为主,屈服强度在 430 MPa 以上,抗拉强度在520 MPa 以上,屈强比 小于 0.87,伸长率大于 25%, -60 ℃以下低温冲击吸收功均在 200 J 以上, 能够很好的满足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用低温钢板的使用需求。

船体表面海生物水下清洗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进展

摘要:目前,船体海生物清洗多采用人工清洗,随着国内船舶维护保养需求的增加以及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利用清洗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成为必然趋势。清洗技术、表面吸附方式、爬壁行走及驱动装置、感知技术和路径规划是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其性能决定机器人清洗的效率及质量。文章概述了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表面适应性与清洗完成度低、灵活性差、环境污染和成本高等问题,指出今后船体海生物清洗机器人的发展策略。

海洋核动力装备国内外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

摘要:海洋核动力装备是解决深远海资源开发中持久动力能源供给、海洋领域“碳减排”等问题的重要支撑。我国作为核电大国、海洋大国,虽然在核工业和海洋装备产业领域具有较好的优势基础,但在民用海洋核动力装备领域尚未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海洋核动力装备发展实践研究,总结了海洋核动力装备的优势特性和技术策源,分析了未来海洋核动力装备发展的应用场景和主要趋势,厘清了我国发展海洋核动力装备的战略需求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研究认为海洋核动力装备总体呈现由军用向民用拓展、由陆地向海洋拓展的发展趋势,技术策源以紧凑型和一体化压水堆为主,装备类型近期将聚焦于海上浮动核电站和核动力破冰船。研究建议,通过顶层规划明确我国海洋核动力装备发展的重点应用场景,通过建立示范工程形成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法规标准和监管制度等措施,突破海洋堆系统建造和核动力平台总装建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海洋核动力装备高质量发展。

船用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摘要:相比于其他氢能燃料电池方案,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与天然气燃料方案具有燃料成本低、联合循环的系统效率高、天然气燃料储-输-用经济和安全性高等优点,适合于中大型船舶与远海航行的应用场景。本文从船用紧凑式制氢重整器、船用能源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讨论讨论该方案在船上应用的可行性,为船用SOFC技术路线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的未来发展思考

摘要:为便于解决智能船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国在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领域的发展及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对海上安全委员会(MSC)第98 次会议以来有关MASS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介绍,并对MASS Code的制定进展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700 TEU自主集装箱运输船展望MASS的研制和功能定义。研究成果可为MASS 技术后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石墨烯/凹凸棒石复合润滑添加剂对缸套-活塞环润滑性能的影响

摘要:船舶柴油机作为船舶的核心动力来源,其中的缸套- 活塞环作为重要摩擦副之一,保障其可靠性,而采用优质润滑添加剂是针对缸套- 活塞环磨损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制备了不同类型的石墨烯/ 凹凸棒石(G-ATP)复合润滑添加剂,在不同试验工况下进行了缸套- 活塞环的摩擦学试验。结果表明:制备比例为4 ∶ 1 的G-ATP 复合添加剂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减摩抗磨效果,在高速重载工况下平均摩擦系数降低了25.40%,磨损质量降低了70.91%,平均磨痕深度降低了71.78%。同时缸套试样表面粗糙度也得到改善,表面均方根偏差Sq 值降低了61.60%,谷区液体滞留指数Svi 值提升了44.57%。G-ATP 复合添加剂材料的协同润滑能够显著提升缸套- 活塞环的摩擦学性能,凹凸棒石作为石墨烯的负载单元能增强石墨烯的层间滑动,减少摩擦副之间的接触面积并形成优质的摩擦保护膜,使摩擦副接触形式由金属-金属接触转为氧化膜- 氧化膜,降低摩擦系数,同时剥落的凹凸棒石能沉积缸套试样磨损表面产生填充自修复作用并抛光表面,减少磨损。该研究结果为利用G-ATP 复合添加剂抑制船舶柴油机缸套- 活塞环磨损提供了一种方法。

船舶智能救援救助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目的] 随着航运业的蓬勃发展,船舶事故风险相应增加,船舶救援救助能力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为对船舶智能救援救助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船舶救援救助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全面梳理智能化技术在船舶救援救助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国内外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结果] 总结船舶智能救援救助技术的应用场景,提出船舶智能救援救助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挑战,[结论] 为船舶智能救援救助的发展提出多方面的展望。

浮式制氢储氢运输一体化平台初步结构设计

摘要:[目的]为保障液氢运输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综合考虑液化氢的物理性质和运输要求,以及船舶功能与布置要求,提出一套具体的结构初步设计方案。对不同状态下平台的稳性进行评估,对危险工况下装有液氢储罐的舱室的结构强度和屈服行为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初步设计方案满足规范中稳性与强度的要求。[结论]研究成果可为液氢运输平台的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生产低硫残渣型船用燃料的加氢反应条件研究

摘要:为生产低硫残渣型船用燃料油,采用典型高硫渣油原料在中型渣油加氢装置上开展了反应条件(体积空速、氢分压、反应温度及氢油比等)对渣油加氢脱硫及残炭加氢转化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并进行了反应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催化剂体系下,体积空速、氢分压和反应温度是影响渣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的关键因素,而氢油比的影响较小;在兼顾加氢催化剂体系的加氢脱硫性能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较高且适宜的体积空速(0.20~0.24h-1)、适合的氢分压(13~15MPa)以及不高于380℃的反应温度更有利于渣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基于以上结果,通过综合调整匹配不同反应参数,在满足加氢产品硫质量分数低于 0.50%的情况下,残炭提升了11.3百分点、降残炭率降低了5.1百分点。

焊接机器人在船舶建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为了响应《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的提出,提高造船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加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船舶行业应迅速提升船舶焊接装备技术,加快推广焊接机器人在船舶行业中的应用与研究,逐渐完成船舶建造智能化的转型。为此,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管道型焊接机器人、吊篮式焊接机器人、移动式焊接机器人及龙门式焊接机器人的研究,并结合焊接机器人在船企应用的案例,对船舶焊接机机器人发展趋势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