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钢铁企业电动汽车电池包解决方案分析

摘要:新能源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而纯电动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中的主导。为适应纯电动汽车的用材发展需求,钢铁企业在不断创新,提出钢制解决方案满足纯电动汽车发展需要。国外著名钢铁企业安赛尔米塔尔、蒂森克虏伯和瑞典钢铁(SSAB)选择不同车型,在电池包和白车身结构用材两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钢材在纯电动汽车关键部件上的应用。

汽车热冲压模具专利布局分析

摘要:利用专利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态势、地域分布、申请人等方面分析了汽车热冲压模具的专利布局,并以汽车B柱热冲压模具、汽车纵梁热冲压模具为例进行了重要专利的技术方案解读,从专利视角,以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剖析汽车热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现状,为汽车热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后续研发创新方向提供参考。

纯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轻量化材料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电池包能量密度的提升是增加电动车续航的关键,降低电池包壳体重量能有效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电池包壳体分为下壳体和上盖,对高强钢、铝合金、SMC、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在电池包壳体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浅析了不同材料和工艺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对电池包壳体轻量化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技术路线进行了简介。

汽车典型零部件用材料的发展途径

目前,汽车零部件广泛使用的低碳 (低合金) (F+P)钢和经专门淬火、高温回火处理 的调 质钢 ,其强度和韧 性较低 ,而低碳合金 (B+M)复相钢特 别是具有TRIP效应的Si—Mn系 .(BF+A)超级B钢则具有高的和很高的强度和韧性。用这类钢来制造汽车零部件将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 ,是汽车零部件用钢的发展方向。

高强度高塑性第三代汽车钢的M3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

摘要:高强度、高塑性是汽车钢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高强度高塑性第三代汽车钢的“多相(multiphase)、亚稳(metastable)和多尺度(multiscale)”M3组织性能调控理论和技术,以及面临的新挑战。M3组织与性能调控理论为高强度高塑性钢提供了理论支持,亚稳奥氏体的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能够提高加工硬化率并推迟颈缩的发生,从而提高了钢的强度与塑性,同时产生了剪切边裂纹敏感性提高,氢致延迟断裂性能下降,循环载荷下亚稳奥氏体的转变行为复杂等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含亚稳奥氏体高强度高塑性钢的质量一致性和应用基础研究缺乏,而汽车钢作为量大面广的产品,需要从它的成分设计和组织调控-冲裁切割-成形制造-连接涂装-服役评价等全链条环节中开展组织演变和性能评估,充分考虑产品的技术适用性和成本,进而为组织调控理论和技术的完善提供依据。

3D打印技术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影响

3D打印技术又称为“快速成形技术”或“增材制造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将计算机设计出来的图形数据导入3D打印设备,打印机内装有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电脑控制将材料叠层添加构造三维物体,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的数字化、智能化增材制造技术。

汽车弹簧材料及热处理技术浅析

摘要:论述了汽车弹簧钢的现状,对弹簧钢在汽车螺旋弹簧、板簧、气门弹簧、离合器膜片簧等零件中的应用分别作了介绍。简要分析汽车弹簧的材料种类、性能要求、工作环境,并对热处理、零件成形工艺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汽车吸能盒零件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摘要:针对厚度大、强度高、成形困难且尺寸精度要求高的汽车吸能盒零件,通过工艺分析确定了直排中间载体的排样设计的14工位级进模冲压方案,材料利用率达75.14%。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分析了产品成形过程中的回弹变形量,通过在侧整形工位施加补偿的方法解决了回弹超差问题;采用先冲孔后成形的方式解决了位于圆角上的溃缩孔无法直接冲裁的问题;采用挂台加背托板的形式固定凸模,解决了冲裁轮廓不封闭引起的冲裁力不平衡的问题;设计了楔形回退机构,解决了零件存在冲压负角无法直接成形的问题。生产试制结果表明,该级进模设计合理可靠,产品质量达到要求,生产效率高。

车载紧凑式换热器高效轻质的性能优化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车载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在某新型车辆有限空间内传热与流动阻力性能不足、整机质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车载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方案。首先,对4种具有不同翅片参数的空气-水车载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测试,探究了已有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然后,基于实验数据构建了锯齿型翅片通道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获得了适用结构参数范围更加宽泛且拟合精度良好的换热器流动换热关联式,同时基于换热器几何结构获得了整机质量计算模型;最后,结合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 Ⅱ)以及传热与流动阻力综合性能评价图,开展了车载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关键翅片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研究,给出了综合性能优异的换热器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的阻力系数降低了14.3%,综合性能评价因子增加了10.7%,整机质量减少了18.2%,实现了换热器高效轻质的优化目标。所提车载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优化方案,对提升其综合性能与降低制造成本具有参考价值。

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无电流传感器控制研究

摘要:针对电动汽车车载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电流传感器测量精度,更恶劣情况会导致电机驱动系统一相或多相电流传感器发生故障失效问题,因此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提出一种无电流传感器控制算法,利用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压、转子位置和转速信息重构电机定子电流,并针对无电流传感器算法导致的系统延迟问题设计了前馈补偿环节来改善系统动态性能,并对所提算法进行加减速及鲁棒性实验,仿真及实验结果均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