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表面防腐蚀超疏水涂层制备研究进展

摘要:镁合金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绿色工程金属材料,但其较差的抗腐蚀性能限制了它的大规模应用。对镁合金表面进行超疏水处理,能够极大地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综述了在镁合金上制备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复合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并对镁合金超疏水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镁合金;表面处理;自愈合涂层;超疏水涂层;耐蚀性

镁合金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镁合金具有的独特性能已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兵工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其极易腐蚀的缺点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潜在的危险,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从微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着手,重点讨论了电解液体系、电参数、氧化时间、添加剂等对镁合金陶瓷膜性能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组成、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并提出了镁合金微弧氧化的发展方向。

高性能铝合金汽车底盘型材的生产工艺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高性能铝合金汽车底盘型材的生产工艺过程,通过优化6061的合金成分,制定合理的熔炼、铸造、挤压和热处理工艺,在70MN挤压机Ф420mm×1200mm挤压筒上,采用一种特殊的分流组合模单孔正向挤压生产方式,可以生产出综合性能良好,符合用户要求的高性能铝合金汽车底盘型材产品。

钛合金超细丝材加工技术及研究现状

摘要:钛合金超细丝因为具有良好的耐蚀性、生物相容性,比强度高、无磁性、形状记忆功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和航空航天领域。本文详述了钛合金超细丝材加工的特点及主要加工技术,总结了国内外钛合金超细丝材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钛合金超细丝材研发和生产的方向。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高强钛合金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以近/亚稳β钛合金为代表的高强钛合金具有高的比强度、良好的塑性加工性能、优异的淬透性以及可通过热处理强化获得强度-塑性-韧性匹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装备承力构件。激光选区熔化(SLM)作为钛合金增材制造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可以实现近净成形、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形等显著优势,成为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重点发展技术和前沿方向。本文围绕SLM成形原理和特点,从SLM成形高强钛合金经历极高加热/冷却速率以及独特的热循环历史出发,重点介绍了高强钛合金微观结构特征、相组成以及力学性能特点。总结了SLM高强钛合金热处理工艺种类及其主要影响规律,旨在为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匹配提供参考。最后,根据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了SLM成形高强钛合金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铜合金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

摘要: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材料之一。铜合金服役过程中常与酸、碱、盐等腐蚀介质接触,易引起铜合金的腐蚀, 最终导致失效,对生产制造带来危害。提高铜合金的耐腐蚀性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领域。本文主要归纳了Cr,Pb,Ti,Al,Mn,Ni以及稀土元素的添加对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合金元素的添加可以改变铜合金表面腐蚀产物膜的组成和形貌,减小相与相之间腐蚀电位差, 以及减少有害杂质的存在,以此来改善铜合金的耐蚀性能。塑性变形和热处理是改善铜合金力学性能的常用手段,经塑性变形和热处理过后的铜合金,其微观组织形貌和分布发生了变化, 因此对合金耐蚀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合金化、塑性变形及热处理3个方面对铜合金耐蚀性能影响进行综述,最后对铜合金的腐蚀防护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镁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研究与展望

摘要:镁合金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比刚度高、阻尼减震性能好、生物降解性良好等优点。传统的镁合金制造方式(铸造、挤压等)难以一步制备复杂的几何形状,铸造镁合金因冷却速率较低常常导致晶粒粗大,力学性能较差,挤压镁合金在成形过程中极易产生氧化夹杂等缺陷。相比之下,增材制造技术拥有快速一体化成形的优点,已逐步应用于镁合金的生产制造。目前,镁合金的增材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激光粉末床熔融技术(LPBF)、电弧熔丝增材制造技术(WAAM)、搅拌摩擦沉积技术(AFSD)以及粉末床粘合剂喷射技术(BJ)。本文首先综述了镁合金增材制造现状,针对以上4种增材制造技术分析了其成形原理、特性及成形合金特点。讨论了4种增材制造镁合金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总结了镁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的优缺点,希望可以推动镁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铜及其合金研究进展

摘要:铜及其合金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是应用广泛的工业材料之一,也是全世界众多机构及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Web of Science(WoS)Core Collection数据库2023年发表并收录铜及铜合金领域的论文近8000篇,文献计量学分析表明,铜及铜合金研究的传统方向依然受到很大关注,如铜合金的微观组织、物理化学性能、腐蚀性能等,而铜基功能材料更是当前铜合金研究的热点。中国科学院(>300篇论文)、中南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沙特王国大学、北京科技大学(>100篇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在铜合金研究与开发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本综述结合统计数据对2023年铜及铜合金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介绍了铜冶炼和铜材料制备的基本方法,然后从5方面论述了铜材料的应用:1)铜合金结构材料;2)铜基催化材料;3)铜基电子材料; 4)铜基再生材料;5)铜基储能材料。最后,对铜及铜合金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超软低氧海绵钛高产出率制备工艺的研究

摘要:目前工业化生产海绵钛主要是克劳尔法,海绵钛杂质元素Fe、O会对其布氏硬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如何降低海绵钛中Fe、O杂质元素含量尤为重要。在超软低氧海绵钛制备过程中,详细研究了液镁、四氯化钛等原料指标对于超软低氧海绵钛产出率的影响。通过超软低氧海绵钛杂质来源分析以及液镁、四氯化钛精制工艺优化,提高了超软低氧海绵钛的产出率。

纳米SiC颗粒对镁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性能影响研究

摘要:为提高 AZ31镁合金焊接接头的综合性能,文章分别研究了无纳米SiC-1 道次、添加纳米 SiC-1道次和 SiC-4道次的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通过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和拉伸试验机分析了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利用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接头的腐蚀行为,采用扫描电镜、EDS和XRD分析了接头的腐蚀形貌、元素成分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成形良好、无缺陷;接头焊核区组织为均匀的等轴状晶粒,焊接道次的增加可有效改善SiC颗粒的分布情况,异质形核位点的存在起到了晶粒细化的作用,提高了接头的力学性能;在3.5%NaCl溶液腐蚀试验中,含SiC颗粒的接头耐腐蚀性能提升,其中SiC-4道次的接头耐腐蚀性能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