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极薄铜箔制造过程的质量管控要素及常见质量问题的应对分析

摘要: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轻薄化,对电解铜箔的厚度和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厚度更薄且综合性能更强的高强极薄铜箔的研发及产业化生产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高强极薄铜箔的制造过程复杂且耦合性强,产品质量控制因素多且质量问题影响因素复杂,制造过程的质量稳定性控制已成为制约高强极薄铜箔产业化生产的主要瓶颈问题。因此,以电解式高强极薄铜箔制造过程为主线,对各阶段产品的质量管控要素、质量管控方式以及常见质量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致力于形成系统化的领域专家经验知识,为高强极薄铜箔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及量化稳定生产提供解决对策。

铜及其合金梯度结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

摘要:高性能铜及铜合金由于其高导电性、 高导热性、高强度、高耐蚀及可镀性、易加工性等系列优良特性而成为多个领域开发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研究发现,梯度结构的存在可有效提高铜及铜合金的强度,同时保持原有的塑性。区别于传统铜及其合金,表面细晶到心部粗晶的逐渐过渡及位错缺陷等的相互作用使梯度结构铜表现出更好的强塑性协同效应,正是这种异质性促使材料性能进一步提升。然而,基于梯度结构材料的异质性,传统铜及其合金的变形机制、制备技术及仿真模拟等并不适用于梯度结构铜及其合金,这使得梯度结构铜及其合金的实际生产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鉴于此,本文从梯度结构的制备工艺其性能改善方面综述了现有梯度结构铜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梳理了诸多领域内梯度结构铜及铜合金材料的发展及现状, 并分析了梯度结构铜合金材料的研究趋势与应用需求。

高纯度、低偏析GH4169合金研究进展

摘要:镍基高温合金GH4169镍含量高达50%以上,是一种以析出强化为主、固溶强化和晶界强化为辅的变形高温合金,在650℃以下高温环境工作时,不仅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极高抗氧化和耐腐蚀性能,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等高温零部件。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不断的更新换代,对内燃机和发动机用镍基高温合金的高温热强性和耐候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GH4169合金纯净化制备方法、焊接性能、热加工工艺和锻造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制备技术和热加工的作用,总结了最优的熔炼技术、焊接工艺和热加工技术,分析了GH4169变形高温合金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精密微细线用Φ8 mm铜杆的生产技术改进和工艺参数优化

摘要:针对某公司 SCR7000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攻关精密微细线(Φ0.05 mm以下)系列新产品,实施铜原料均质化技术改进(铜原料表面处理、竖炉上料系统技术改进、加料时间改进)、铜液净化技术改进、氧含量优化、铸坯成型质量改进(控制冷却强度、控制浇铸温度)和轧制工艺优化后, 使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等分析表征手段对技术改进前后产品的质量进行对比, 经过阴极铜板表面处理、上料系统技术改进及竖炉燃烧工艺优化后,实现了铜液的均质化、 稳定化;通过采用多道次扒渣, 增加扒渣频次, 提高了上流槽与扒渣槽之间的密封性;通过改造下流槽、浇包结构,分别放置过滤砖,实现了铜液的进一步净化;通过将氧含量为(200~300)×10-6的铜杆作为精密微细铜线用料,减少了Cu2O共晶体弥散对铜杆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将入轧工艺温度控制在830~840℃,开发的铜杆新产品生产工艺能够稳定地生产Φ0.05 mm精密微细铜线,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

铜阳极泥全湿法制备高纯银新工艺

摘要:针对传统铜阳极泥电解精炼银工艺存在流程长、贵金属积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铜阳极泥氨浸液为原料,基于AgCl 沉淀特性和AgCl-NH3-H2O系φ−pH图,提出氨浸液酸化沉银−H2O2净化除杂−甲醛还原短流程制备高纯银新工艺,考察多种因素对氨浸液酸化沉银及H2O2净化除杂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浓HCl 调节氨浸液的pH<7.5,可使[Ag(NH3)2]+络离子转化为AgCl沉淀;在溶液pH=5、40 ℃反应1.5 h 的优化条件下,Ag的沉淀率达到99.94%,Cu、Bi 和Pb 沉淀率分别为3.46%、94.01%和87.05%;粗AgCl 在液固质量比5∶1、HCl浓度3.5 mol/L、H2O2浓度3 mol/L、85 ℃反应2 h 的优化条件下酸性氯化氧化浸出除杂,Cu、Bi、Pb脱除率分别为98.75%、97.5%和99.12%,精制AgCl经甲醛还原得到黑色颗粒状银粉,按TS/Y958-2014标准检测达到国家标准GB/T 4135―2016中1#标准银锭的要求。

综述高温涂层对合金持久性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高温涂层技术是目前各类高温部件合金长效服役必须的手段。然而,高温涂层制备对合金原始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涂层消耗、退化和耐蚀元素扩散对合金寿命的影响尚无统一结论。[方法]综述了三代高温涂层即扩散涂层、包覆涂层和热障涂层的制备对基体合金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铝化物涂层对合金持久性能的强化机制和恶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铝化物涂层在高温、长时电站锅炉服役环境下的持久强度。[结果]影响高温涂层的主要机制有涂层表面强化层的形成、元素互扩散,以及有效承载截面面积的变化。[结论]目前有关高温涂层技术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服役退化问题的解决、相关机理的深入探讨、大型部件上的涂层制备、工艺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锂电铜箔表面防氧化工艺研究

摘要:锂电铜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时,很容易使铜箔表面发生氧化变色,会直接影响锂电池的产品良率、可靠性、使用寿命、粘接性等,要求铜箔有良好的防氧化性能.采用SEM、EDAX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浸泡工艺和微量电镀工艺条件下铜箔表面形貌和氧含量的变化,得到浸泡工艺和微量电镀工艺对铜箔表面防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5A/dm2,电镀时间为10s,铬酐浓度为0.5g/L,葡萄糖浓度为1.5g/L时,铜箔经高温烘烤后表面无变色,防氧化性能较优.

泡沫铝填充管的研究进展

摘要:泡沫铝填充管是在一个或多个不同横截面形状的薄壁金属管内填充泡沫铝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泡沫铝的填充不仅提高了薄壁金属管的轴向压缩性能和抗弯曲性能,也避免了泡沫铝本身强度不高的劣势。从泡沫铝填充管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方面综述了其研究现状,从泡沫铝单管、双管与多管填充的角度分析了结构对泡沫铝填充管压缩和弯曲性能的影响。单管填充泡沫铝改变了薄壁管压缩及弯曲的失效形式,提高了薄壁管的吸能性;双管填充泡沫铝的内管多数以同心管形式排列,在管内部所填充的泡沫铝支撑的基础上,内管进一步支撑起泡沫铝填充管的承载和吸能作用,其压缩及弯曲性能较单管填充更为突出;多管填充泡沫铝在双管基础上进行拓展,可以同心或并列排布,对薄壁管性能的提升各有不同,平行排列的多管结构能量吸收效率高于泡沫铝填充单管,但低于相应的薄壁空管结构。泡沫铝填充管的制备技术通常是分别制取泡沫铝和管材再进行填充,尽管过于单一且工艺复杂,但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承载和吸能能力,仍然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研究进展

摘要:耐热铝合金导线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特种导线,在现有输电走廊增容改造、大容量线路建设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与广阔应用前景。综述了耐热铝合金导体材料的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介绍应用了高性能加强芯的新型耐热铝合金导线的种类及性能特点,并提出了未来耐热铝合金导线的研究方向。

VAR熔炼制备超大规格TC4 ELI钛合金铸锭研究

摘要:舰船和海洋领域对钛合金材料的需求呈大型化发展趋势,铸锭作为锻件和板材的母材,其大型化也势在必行。为满足大型铸锭的工业化生产,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真空自耗电弧熔炼(VAR)超大规格TC4 ELI 钛合金一次锭和成品锭的熔炼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一次锭熔炼过程中稳弧电流和稳弧周期直接影响熔池中夹杂物的运动轨迹;对于TC4 ELI钛合金一次锭熔炼,较为合适的稳弧参数为稳弧电流30A,稳弧周期40s;成品锭熔炼时,降低熔炼电流,增大稳弧电流和稳弧周期,即加强VAR 熔炼过程中的搅拌有助于提高铸锭成分均匀性和表面质量。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12.8 t级超大规格TC4 ELI钛合金铸锭的工业化生产,所得铸锭表面质量良好,成分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