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挂车用铝材市场分析及预测

摘要: 文章详细分析了2016年国内铝挂车的产能、产量及主要生产企业生产现状和预期动向,阐述了国内铝合金挂车的消费现状,并对2020年铝挂车的生产和消费做出了预测分析; 同时描述了铝挂车用铝加工材的现状和企业的诉求。

新能源汽车车门轻量化研究

摘要: 以某新能源汽车车门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轻量化目标,分析了零件结构及强度情况,制定了车门轻量化方案,并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的方法,对车门的模态以及刚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轻量化方案振型分布合理,结构振型光滑,动态特性良好,同时刚度性能优良。该轻量化方案具有可行性,试模成功并实现了汽车车门的量产应用,可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开发提供参考。

宝钢汽车排气系统用不锈钢国产化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宝钢近3年在推进汽车排气系统用不锈钢产品国产化工作中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以及宝钢与国内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合作推进汽车排气系统用不锈钢国产化工作的成效及思考。先期介入和技术支撑是推进汽车排气系统用不锈钢国产化的重要手段。实现排气系统用不锈钢国产化有利于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汽车用耐热紧固件团标的制定及A286合金螺栓的研制

摘要:为了满足对汽车用耐热紧固件的需求,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制定了2项团体标准T/CSAE 99-2019和T/CSAE 136-2020。团标中包含了紧固件用耐热材料的牌号和基本技术要求,耐热材料的应用等。通过全产业链协作,建立了“材料生产-紧固件制造-服役评价”的质保体系,研制了A286合金螺栓。结果表明: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VIM) +电渣重熔(ESR),并进行合理的覆膜处理、拉拔、热处理,试制的A286合金螺栓使用性能满足要求。A286合金螺栓的制造工艺为冶炼→开坯→热连轧→盘条酸洗→覆膜处理→拉丝→固溶处理→酸洗→轻拉拔→检测→冷镦→搓丝→时效→表面处理→性能检测,最佳工艺为: 轻拉减面率8%~18%,(980±10)℃固溶处理及(720±10)℃时效16h。

负重轮轻质材料的应用及其制造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负重轮是履带车辆重要的承重零件,轻质材料的应用可提高负重轮轻量化程度,降低车辆簧下质量,提升车辆驾驶性能。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负重轮轻量化材料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结了铝合金、镁合金、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轻质材料制备负重轮的工艺方法及其瓶颈问题,并对负重轮一体化成型工艺进行了展望。

新能源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散热分析及散热结构优化

摘要:以一台额定功率 70 kW的车用水冷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机的损耗来源,并基于流体力学与传热理论建立了电机的热模型。在处理仿真模型时对绕组及气隙域进行了等效处理,考虑了铁芯导热系数的各向异性,并使用STAR-CCM+软件仿真获取得到电机在额定工况下的温度分布。通过在轴向水道内壁增加凸起特征对冷却水道结构进行优化,对优化后水道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水道模型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最后,在电机测试台架上对优化水道后的电机进行了温升测试,将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绕组温度两者几乎一致,永磁体温度偏差2.95%,这表明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绝缘性能分析与优化

摘要:为了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绝缘性,针对零部件的结构特性、材料特性以及安装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对绝缘路径进行电路和水路的失效分析;然后,改善电堆内部绝缘设计及电堆仓结构,优化了电子元件保护策略,同时,更换了水泵、水暖型加热器等高压供电冷却回路的零部件材料,调整了散热器、中冷器以及传感器等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安装方式。最后,通过绝缘电阻测试,新型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静态绝缘电阻超过5MΩ(500 V测试电压下),运行状态下的绝缘电阻超过3MΩ(在线监测状态下)。

汽车轻量化技术:铝/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发展动态

摘要:为了推动我国汽车工业轻量化进程,文章从新材料、成型新技术、新应用三个方面对铝合金、镁合金两类轻金属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两类轻金属材料在汽车工业应用的阻力,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铝/镁合金可能的发展建议。

铝合金自冲铆工艺分析

摘要:重点介绍了铝合金工艺设计规范、铝合金自冲铆试验方法及质量判定标准,以厚度1.0 mm 和 1.5 mm 的 5 系铝合金板材铆接试验为例,为板材组合达到合格的自冲铆接效果提供了相应的铆接参数,包括合适的铆钉、铆模和铆接速度等,并依据视觉及剪切、脱落静力学试验结果和自冲铆接点的失效模式分析作为质量判定标准,为后续的工艺实施和实际生产提供技术上的有益参考。

稀土永磁材料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摘要:在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加之稀土原料价格的短期大幅波动,稀土减量和替代的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稀土最大消费应用方向之一,稀土永磁材料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可替代性和应用前景备受瞩目。关注的核心在于无稀土驱动电机技术上是否可行、商业价值是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