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封装加速迭代,迈向2.5D-3D封装

摘要:在以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为代表的新需求驱动下,先进封装应运而生,发展趋势是小型化、高集成度,历经直插型封装、表面贴装、面积阵列封装、2.5D/3D封装和异构集成四个发展阶段。先进封装开辟了More-than-Moore的集成电路发展路线,能够在不缩小制程节点的背景下,仅通过改进封装方式就能提升芯片性能,还能够打破“存储墙”和“面积墙”。发展趋势由单芯片封装向多芯片封装发展,聚焦关键工艺。AI和高性能计算芯片的关键瓶颈在于CoWoS产能。先进封装景气度高于整体封装行业,未来向2.5D/3D进发。

人形机器人轻量化迈向“镁”好

摘要:人形机器人由感知、决策、控制、执行四大模块构成,其中执行模块在控制器的指挥下驱动机器人的肢体运动,类似于人的肌肉轻量化设计可以减少机器人各部件的重量,从而降低驱动系统所需的力矩和功率,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承载力,轻量化将有助于机器人降低功耗、延长寿命等,对机器人性能及商业化落地至关重要。常见的轻量化材料包括铝、镁、PEEK材料等,镁同另外两类材料相比,价格优势已经凸显。当前镁合金牌号或可应用于机器人壳体等部件,镁金属在机器人中的应用逐渐打开,提升了机器人的性能。若未来在机器人其他同样实现镁金属替代,则有望进一步拉动对镁合金用量。

硫化物未来潜力最大,开启电池发展新纪元

国内液态电池技术大幅领先于海外,海外加码全固态电池希望弯道超车,频繁宣传后续量产计划,引发国内危机意识,24年政府加大相关研发和支持力度,国内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固态电解质是实现全固态电池性能的关键,其中硫化物发展潜力最大,因为其离子电导率最高,质地软容易加工,成为主流厂商的重点布局路线。

钙钛矿电池如何引领光伏技术迭代

摘要:相比晶硅,钙钛矿转化效率天花板更高,量产成本更低。钙钛矿单节/叠层电池理论转化效率达到33%和45%,相比晶硅电池具备更高的天花板;成本方面,我们预计钙钛矿单节组件远期成本在0.5~0.6元/W,明显低于晶硅组件,可以显著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是未来光伏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钙钛矿电池产业化应用还在早期阶段,但是晶硅和非晶硅企业纷纷入局,各路资本也相继进入,产业化进程受到市场广泛关注。钙钛矿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解决稳定性及工艺问题实现规模化量产。目前钙钛矿产业化还处于前期,企业产线还在小试/中试阶段,寿命(稳定性)和转化效率是钙钛矿产业化的主要阻力,需要各膜层材料以及工艺的相互配合提高产品稳定性。其中,阻水阻气材料、提高稳定性的添加剂、钝化膜层以及相关设备是产业化推进的重要核心,上述环节的突破会解决行业矛盾,加速产业化推进,分布式光伏以及2C端产品的包容性会率先成为钙钛矿电池的应用场景。

聚焦钨钼+稀土,钢研院新材料平台帆起航

摘要:中国钢研是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的权威机构,公司传承钢研院深厚的技术积累,近年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剥离劣质资产,确立了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高端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高品质特钢及焊接材料、节能环保与高端科技服务业四大产业布局,以“难熔钨钼为核心的高端粉末冶金及制品、稀土永磁为核心的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为两大核心的战略规划。

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加速,军民需求共振空间广阔

摘要:近年来,国家针对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纤维材料等新出台多项措施,推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并对陶瓷基复合材料标准进行规范。陶瓷基复合材料持续出现在各版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类中,体现着国家对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持续大力支持。

智能焊接大势所趋,看好具备先发优势的国产厂商

摘要:我国年均3亿吨钢材需要焊接加工,2022年全球占比50%以上,焊接需求大。当前我国焊接仍以人工为主,但在多重因素推动下,机器替人大势所趋。焊接机器人大幅提高焊接自动化水平和柔性化程度,市场需求日益旺盛,2016-2021年销量CAGR 17%。小批量、非标件的焊接需要机器人搭载具备识别和自主规划焊接路径的焊接系统,目前焊接系统的突破难点在于焊接模型和3D视觉。

技术引领有色金属新材料发展,看好未来七大方向

核心内容:1、AI算力发展为时代主线之一,关注芯片、GPU、服务器产业链核心材料发展。2、消费端聚焦人形机器上游磁材、消费电子折叠屏零部件、钛合金材料、智能汽车零部件四大领域。 3、前沿技术端关注通信卫星、超导材料,重点关注核心金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