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精密超薄均热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超薄均热板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产品,随着5G 产品的普及,电子产品功率器件的热流密度越来越大,超薄均热板成了移动电子产品导热的关键器件。综述了当前超薄均热板的发展现状,以及超薄均热板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论述了未来超薄均热板的发展方向是轻质材料和新的制造工艺应用,轻质材料超薄均热板在未来将取代铜质均热板,届时移动电子产品将迎来散热器的升级换代。

冷弯成型理论与工艺技术的发展

摘要:冷弯型钢以其节能环保的特征被人们普遍使用,用更少的钢材使用量来完成所需达到的指定载荷,不再完全依靠于增加板材的使用量或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来满足载荷的要求,而是通过改变型钢产品的截面形状来提高型钢的力学性能。文章主要介绍冷弯成型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新兴的成型技术。其中有在传统冷弯型钢机组的基础上优化板材,通过预加热的方法改善板材的塑形来改善冷弯型钢的技术,如:局部加热成型技术和热冷弯成型技术。以及增加新的截面形状,生产变截面型钢的三维冷弯成型工艺、分枝冷弯成型技术、非等厚冷弯成型技术等。

铁基非晶合金局域结构与性能关联:基于微合金化机理研究

摘要:基于“团簇+连接原子”局域结构模型,从团簇内部和团簇间原子的关联作用出发,分析非晶合金的局域结构与非晶合金玻璃化转变、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模型结构中微合金化元素的占位及其对周围原子关联作用的影响,理解非晶合金的微合金化机理。结果表明,团簇内部原子的关联作用对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而非晶合金的玻璃化转变、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主要受到团簇间原子关联作用影响。并以Si合金化Fe-B 二元非晶合金及前过渡元素(Zr、Hf、Nb或Ta)和稀土元素(Y、Ce、Pr、Nd、Sm、Gd或Dy)微合金化Fe-B-Si三元非晶合金对所提理论进行实验验证,两者吻合较好。该研究为理解非晶合金的局部结构-性能关联和微合金化元素作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高性能轴承钢的比较分析

摘要: 对多种高性能轴承钢进行了比较分析。渗碳轴承钢比整体淬硬钢强度低,但塑性和韧性要高,现行钢种中仅CSS-42L、M62钢的硬度达到68HRC,意味着有更大的动态承载能力。高Cr型的Cr-Mo-V( Co) 系轴承钢有较好的热硬度,其中CSS-42L、M62钢500℃时的热硬度超过58HRC。P675、Ferrium C61、M50NiL 等钢的渗层硬度分布比较合理,虽然CSS-42L 钢有很高的表面硬度,但其渗层存在硬度“凹区”,限制了高载荷条件下的使用。耐蚀性是影响轴承寿命的最重要指标,耐蚀性较好的有Cronidur 30和Pyrowear 675( P675)钢,CSS-42L钢和M50NiL 钢耐蚀性较差。除CSS-42L钢外,350℃以上使用的轴承钢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少于10%; CSS-42L钢残留奥氏体量太多,高温下使用时在温度和载荷的作用下奥氏体发生转变,会影响尺寸稳定性,限制了它在宇航领域的使用;目前可供在500 ℃使用的轴承钢有粉末型高速钢M62和ASP2060。渗碳/渗氮可使钢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有利于提高疲劳寿命,P675、M50NiL 钢的亚表层压应力大于CSS-42L钢。虽然球-杆试验机测试的疲劳寿命CSS-42L钢约是Pyrowear 675 钢的两倍,但在轴承的高载荷加速试验中润滑不足时Pyrowear 675钢的疲劳寿命高于CSS-42L钢。

国内模具钢的选用及发展

摘要:根据用途,模具钢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和塑料模具钢。近年来我国模具的发展十分迅速,模具钢的钢种系列不断完善,质量水平和生产工艺装备有了很大改善,2009年我国模具钢产量62.89万t(其中合金模具钢44.42万t),基本上满足了国内模具生产的需求。

6.0mm 2060MPa级桥梁缆索镀锌铝钢丝用盘条的研制

摘要:本文对影响高强度桥梁缆索镀锌钢丝扭转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原材料角度盘条表面质量、大型脆性夹杂物等影响扭转变形应力传递的异相以及微观组织的不均匀性是影响后续镀锌钢丝扭转性能的主要因素。后续钢丝拉拔过程可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与道次压缩率分配减少拉拔损伤,改善钢丝扭转性能。基于扭转分层的机理进行了成分设计,通过夹杂物控制、表面缺陷控制以及后续盘条的韧化处理开发了6.0mm 2060MPa级桥梁缆索镀锌铝钢丝用盘条。

等离子体表面技术制备抗菌不锈钢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菌不锈钢是一种新型抗菌材料,因抗菌机制和制备方法的不同,其抗菌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综述了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技术,包括离子注入技术、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等制备抗菌不锈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抗菌不锈钢的抗菌机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汽车用特殊钢棒材的质量控制方向

摘要: 汽车零部件用特殊钢棒材的质量控制方向,是保证钢材的高洁净度、高均匀性、高的表面质量和易切削性。采用LF-VD-全程控制技术,减少Al2O3和非金属夹杂物,连铸过程全程保护浇铸减少钢水二次污染,确保夹杂物充分上浮。在转炉冶炼、LF精炼、连铸过程中,使不同炉次钢水之间的成分波动减小,降低同一炉钢材的成分偏析; 避免钢材的表面缺陷,达到表面零缺陷交货,使钢材尺寸的精度达到±0.1mm; 控制钢中的硫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定含量的MnS夹杂物,同时使钢材或零部件在切削加工前获得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

汽车发动机轻量化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汽车发动机作为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工况恶劣,结构设计复杂,材料应用繁多,新材料新工艺应用,高集成度设计是发动机实现轻量化的重要途径。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的使用,以塑代钢的应用,高强度材料和轴类零件空心化等设计都是具体的解决方案,发动机的轻量化研究对整车其它系统实现轻量化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铝合金压铸结构件成形工艺关键技术

摘要: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轻量化成为当前节能减排的重要解决方案,关键零部件朝着薄壁、高性能、大型化等方向发展,压铸工艺在汽车中的运用从小件逐步往高压压铸、大型化、一体化大件等方向发展。从一体化压铸需求的新型材料、工艺参数控制、结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以为一体化压铸技术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