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熵陶瓷薄膜晶体结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摘要:高熵陶瓷薄膜是在高熵合金薄膜中掺入C、N、O等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等性能更优异的薄膜材料。由于高熵陶瓷薄膜具有组分可调节空间大、熵效应独特及材料性能可调控等优点,因此高熵陶瓷薄膜无论是作为结构材料还是功能材料,都有望成为综合多种优异性能的薄膜材料。首先介绍了含有C、N、O等不同非金属元素的高熵陶瓷薄膜的晶体结构,并研究了改变晶体结构的影响因素。除了掺入薄膜中的C、N、O等非金属元素含量会对薄膜的晶体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外,制备工艺中的工艺参数也会对高熵陶瓷薄膜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例如,随着基底温度的升高,高熵氮化物薄膜会由非晶结构转变为简单的FCC 固溶体结构。另外,基底偏压虽不能直接影响高熵陶瓷薄膜的晶体结构,但对薄膜的择优取向有着显著影响。综述了制备高熵陶瓷薄膜常用的技术,包括磁控溅射技术、脉冲激光沉积技术、真空电弧沉积等。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熵陶瓷薄膜的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辐照性、扩散阻挡性、电催化性、磁学性、生物相容性等。最后总结了高熵陶瓷薄膜的应用,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高熵陶瓷薄膜未来的研究方向。

打破太阳能规则:新型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创纪录的效率

宁波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取得突破,首个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2.8%和耐久性能提高,为轻量化、高性能太阳能电池铺平了道路。(SciTechDaily.com)一项新的研究强调了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成功开发,其效率达到创纪录的22.8%,代表了柔性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重大进步。

2024年我国输氢管道项目进展情况汇总

近年来,国内氢能利用技术逐步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发展规划,到2050年氢能将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氢气的来源并非均匀分布,这就需要将氢气运输到相应的市场。氢气的运输方式多种多样,目前仍以气态氢为主, 管道运输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氢气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将成为未来解决大规模、长距离绿气运输的优选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曾表示。随着氢能储运产业的快速发展,管道输氢在长距离氢气储运方面的优势愈发凸显。为解决日益膨胀的氢需求与国内资源错配存在的矛盾,输氢管道正在开启加速跑。2024年来,我国输氢管道在项目招中标、签约合作、项目批复以及标准出台等方面接连迎来诸多新进展。

深海水下技术装备发展研究

摘要:深海水下技术装备是认知深海、开发深海资源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的关键,拓展深海新空间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亟需高水平的深海水下技术装备作支撑。本文立足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发展实际,分析了深海水下技术装备的体系构成和发展需求,从深海观测/探测与感知系统、水下施工作业装备、深海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4 个方面出发,梳理了国外深海水下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深海水下技术装备研制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面临的工程挑战,剖析了相关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和关键物理力学机制,概括了深海水下技术装备的典型装备代表和装备图谱,凝练了我国深海水下技术装备的共性关键技术,涵盖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精密元器件加工制造技术、高精度定位导航、高速率通信技术、大系统力学计算与分析和跨尺度工程设计方法与技术等方面。为实现我国深海水下技术装备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建议:加强深海水下工程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构建共性关键技术协作体系;增强我国深海水下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行业影响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高质量推进兼容通用的平台建设;注重培养深海水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为加速实现海洋科技产业高水平发展提供支撑。

深海科学实验装备发展研究

摘要:深海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深海相关演变规律的深刻认知将支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海极端环境条件决定了开展原位实验作业非常困难,也对深海科学实验装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本文从深海科学实验研究的视角出发,按照深海试验装备及试验场、深海原位探测与实验装备、深海环境模拟实验装备的主要划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深海科学实验装备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问题。我国在深海科学实验装备领域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研发的装备技术,推动了深海科学研究进步,部分优势方向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但在高精尖装备及其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未能构建成熟的产业链,导致部分装备发展受限、一些技术薄弱环节凸显。需要加强顶层谋划、协调技术攻关,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创新转化,建设示范平台、形成标准体系,突破传感技术、加快国产进程,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深海科学实验装备高质量发展推动深海科学研究和海洋强国建设。

锆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进展

摘要: Zr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高的相变温度、大的形状记忆效应和低的磁化率等特点,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在航天、航空、能源和医疗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Zr基形状记忆合金主要包括Zr-Cu基高温形状记忆合金和Zr-Nb 基生物医用形状记忆合金。Zr-Cu基合金相变温度最高可达1000 ℃ ,最大形状记忆效应为6.87%,具有价格较低和易加工成形的优点。Zr-Nb基合金相比奥氏体不锈钢、CoCr合金和钛合金等医用植入材料具有更低的磁化率,有效避免了对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响,可以提高检测准确度。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Zr-Cu 基和Zr-Nb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重点介绍了合金的微观结构、相变机制、形状记忆特性、力学性能、磁化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并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梯度结构钢铁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钢铁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鉴于梯度结构可以解决传统强化手段造成的强度提高而塑/韧性下降的问题,近年来关于梯度结构钢铁材料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简要综述了梯度结构钢铁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制备加工方法,分析了梯度结构对钢铁材料强塑性、耐磨性、腐蚀性和疲劳性能等的影响,最后对面临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和工业化应用进行了讨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