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
全固态电池:锂电池的下一代解决方案
摘要:全固态电池因采用固态电解质,在抑制锂枝晶生长与穿透、具备不可燃性及拥有更高耐热极限方面显著优于液态电池。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四大类。全固态电池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固固界面润湿性,包括化学/电化学界面的电化学稳定窗口窄、元素扩散和空间电荷层等问题,以及物理界面的接触不良、体积变化导致的阻抗增加等,进而引发锂枝晶生长和循环寿命缩短。政策托底,消费→低空→动力,产业化节奏明确。
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的未来发展思考
摘要:为便于解决智能船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国在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领域的发展及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对海上安全委员会(MSC)第98 次会议以来有关MASS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介绍,并对MASS Code的制定进展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700 TEU自主集装箱运输船展望MASS的研制和功能定义。研究成果可为MASS 技术后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微纳铜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封装互连中的应用
摘要:半导体器件的快速发展对封装互连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纳铜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机械性能。与常用的微纳银相比,微纳铜具有更强的抗电迁移能力和更低的成本,在封装互连领域被广泛应用。微纳铜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3 类,其中化学液相还原法以低成本、高可控、工艺简单等优势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封装互连工艺步骤需要不同形貌的微纳铜颗粒。微纳铜材料在封装互连中主要应用于芯片固晶、Cu-Cu键合、细节距互连等工艺,探讨了微纳铜材料在以上工艺中的应用,并对微纳铜材料在封装互连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太阳能驱动界面光热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油水分离技术被视为解决海上溢油问题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在现有的技术中,基于界面光热转换效应的太阳能驱动原油吸附技术凭借低能耗和高效率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用于原油吸附的光热材料的最新进展。首先,概述了界面光热转换的机理。然后,总结了光热吸附剂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其结构设计。最后,阐述了光热装置在原油吸附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金属有机骨架Zn-BTC/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摘要:用超声震荡法合成不同形貌的石墨烯负载Zn-BTC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并将其用做电极组装超级电容器。用TG曲线、SEM观察、XRD谱、Brunauer-Emmett-Teller 模型和Raman 谱等手段表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和三电极体系测试了超级电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一维棒状Zn-BTC 均匀锚定在褶皱的石墨烯纳米片层上,其比电容为182.4 C·g-1 (1 A·g-1),优于石墨烯负载的二维片状Zn-BTC (139.3 C·g-1)、石墨烯(97.9 C·g-1)和一维棒状Zn-BTC (62.8 C·g-1)。使用石墨烯负载的一维棒状Zn-BTC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在电流密度为1 A·g-1、比容量为57.7 F·g-1、功率密度为1390 W·kg-1条件下的最大能量密度为1.99 Wh·kg-1,经过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比容量保持率为90.3%。
结构化液体的设计、构筑与应用
摘要:结构化液体是近年来基于二元流体体系,利用固体粒子液/液界面自组装和堵塞相变构筑的一类非平衡态软物质材料,兼具固体的结构稳定性和液体的流动性. 然而,受限于组装基元和成型方法,制备具有精准结构的智能结构化液体及衍生功能材料仍面临挑战. 我们课题组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发展界面调控新机制,制备液体/固体新材料,以及实现材料器件新突破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本专论从固体粒子界面自组装机制出发,重点阐述了一种利用纳米粒子和聚合物液/液界面共组装制备纳米粒子表面活性剂,进而构筑结构化液体的普适策略; 总结归纳了结构化液体在响应性调控、高效精准构筑以及功能材料制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该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出展望.
2025中国氢能发展报告
摘要: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严峻挑战下,以及科技革命带来新机遇、新动力、新要求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的氢能a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编制《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聚焦国内外技术和产业发展,系统梳理2024年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动态,并对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进行展望。
出海空间广阔,AI+储能是新增长极
摘要:储能是解决电力供需时空矛盾的利器,当前储能最重要的下游应用场景之一是光伏配储,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按实际的应用场景看,储能分为户储、工商储、大储,三类场景储能所实现的功能有所差异。碳中和背景下,电化学储能前景广阔。预计未来五到十年,电化学储能将呈现出“锂系技术主导、钠离子技术加速突破、长时储能逐步崛起”的技术发展格局。从全球能源结.转型的角度看,储能需求的增长是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传统能源系统重构、区域能源安全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储能行业大局未定,电芯企业强势布局系统集成。